周鉅原觀點:台灣必須降低依賴中國單一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2019-01-13 06:50

? 人氣

從〔表1〕可以看出,台灣和其他第三方國家都受益於關稅戰。基本上,在美國對中國課徵關稅以及北京採取反制措施後,美中雙方都必須在短期內找到進口替代品(或是在影響程度較小情況下,選擇國內進口替代品)。台灣的GDP將增加41億美元(0.69%),社會福利增長21億美元,貿易餘額也提高4.51億美元(出口成長0.33%、進口成長0.59%)。台灣的貿易條件將獲得改善,包括技術性和非技術性勞工的工資亦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為了進一步研究台灣開拓美國和中國市場的機會,本文利用芬格(J.M. Finger)、克雷尼(M. E. Kreinin)於1979年提出的貿易相似性指數(trade similarity index),分析台灣與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在美國和中國市場的產品重疊程度。相似性指數主要是介於「0」和「1」之間,用以衡量兩國之間在第三市場中出口商品的重疊程度。兩個出口國之間的相似性指數越高,其出口商品在第三市場中的重疊程度就越大。

本研究根據美國商務部的三大「廣義經濟類別」(broad economic category),分別為資本品、中間品及消費品,再按8碼的國際商品統一分類代碼(HS code),將301條款產品清單中的進口商品加以分解及說明。結果請見〔表2〕和〔表3〕。

中國與台灣相似性指數 高於其他貿易夥伴

從〔表2〕可以看出,中國與台灣的相似性指數高於中國與其他美國貿易夥伴之間的相似性指數。此外,資本品和中間品的相似性指數也比消費品高得多。這意味著在美國的許多進口商可以將這些資本品和中間品的進口訂單從中國轉移到台灣。

中國和台灣之間出口商品高度重疊,只是美國進口商將進口來源從中國轉向台灣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其實,充分條件是美國的相對市占率。在第一輪加徵關稅的產品中,台灣出口至美國的產品市占率僅占1%,第二輪占5%,第三輪占2%。儘管台灣與中國出口產品的重疊程度很高,但這些產品在美國進口總量中,其市占率仍然較低。因此,關稅戰可能為台灣提供開拓美國市場的機會。

在中國市場上,美國和台灣以及其他出口國之間的相似性指數,如〔表3〕所示。可以發現台美之間的相似性遠低於美國-歐盟、美日和其他貿易夥伴之間的相似性。這意味著,相對而言,台灣要替代美國出口,以開拓中國市場的機會,要低於替代中國在美國市場的出口。少數例外是中間品(台灣與美國的相似性高於第二輪中的韓國和墨西哥,並且高於第三輪中的墨西哥),以及第三輪中的消費品(台灣與美國的相似性高於墨西哥與美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