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北京政府習主席近平與我方臺灣蔡總統英文,就兩岸問題進行交鋒。或稱蔡總統反應明快,或謂:習主席立場堅定,各持一端,難成新局,愚見提供些史料,供各位先進思索。
首先,筆者舉日本近代史為例:當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敗仗,清廷喪權辱國,而近10年後,美國軍官培里,將鐵甲艦駛入日本海面,要求幕府通商與簽訂條約。其船堅砲利,勢不可當,號稱「黑船來襲」!日人面臨「開放」與「鎖國」的兩難,亦區分「攘夷」與「開國」兩派:前者堅持鎖國政策,對新事物與改變,皆視為畏途;後者,則以清廷慘況為殷鑑,認與其敗戰,不如先談判或有一線生機?最末,日美簽訂條約,完成了「雖不滿意,尚可接受」的結果,危機成轉機,開啟日本現代化先河。
承前,中國臺灣,彼大我小,乃公知事實,然對岸有談判可能,我方是否應堅壁清野,一概「以讀不回」?抑或擱置爭議,先試談判?雖曾有蔣氏父子所領軍隊,號稱鋼鐵勁旅,共軍不敢越雷池一步。然四十餘年過去,對岸已非吳下阿蒙,我方恐每況愈下,今非昔比。況且,我方對大陸,每年賺入大筆人民幣,又怎能一刀兩斷?就利益而言:目前我方與對岸經濟脣齒相依,遠超日人與美國當時,原先互不往來景況;就弊害而言:美方不過幾艘「黑船來港」,就嚇得日人肝膽俱裂,今日中國百萬軍隊,虎踞對岸,無論規模或震攝,更甚前者。試問:然封建德川幕府尚知權衡輕重,民主臺灣政府若要暴虎馮河,堅逞口舌之快,不計後果,豈不謬哉?
或謂:日本與清廷和列強都簽不平等條約,日人不攘夷而開國,與清廷處境,有何區別?知名臺灣外交家與作家陳鵬仁先生,在他《日本近代史》講座認為:日人當年雖稱鎖國,但有「蘭學」(荷蘭)傳入,對前開鐵甲艦或有風聞,然百聞不如一見,對列強的軍事力,大為驚嘆;然日人透過與外人談判,從中獲取更多折衝,其地位較清廷為佳,無割地賠款之羞辱,且又如:外人傳教,清廷允許外人入中國內陸傳教,且內地國民可信該教,造成部分有心人士,挾洋自重使「教案」頻傳,糾紛不斷;反觀日人與美方所簽條約,限定僅外人信奉外來宗教者,無宗教干政與傳教糾紛,且外國人活動範圍,亦劃一定範圍,無長驅直入之患,誰能說「談判」就是「賣國」?
承前,今兩岸僵局如柯文哲市長所言:其實只有「經濟」與「軍事」,經濟無法分割,軍事亦應冷靜,無論你我是否投票支持柯市長,但他不愧為醫生出身,不玩虛弄假,高來高去,厭惡文字遊戲。試想:若政府不談判,有掣肘民間交流,難道要輕開戰禍,訂立城下之盟?若執政者與覺醒青年,對柯市長兩岸務實的思維,不斷口誅筆伐,豈能對臺灣前途,有任何裨益?
最末,幕末維新志士,向為日人與台人津津樂道,當年提出「船中八策」的坂本龍馬,堅持大破大立,廣開言路,戮力進取,雖英年早逝,然不昧潮流,日人至今仍受其德澤。筆者曾前往其紀念館憑弔,他的巨型銅像,矗立於美麗如畫的高知海濱,不禁感嘆:正如清明上河圖的「驢多馬少」,台人的迂闊的「覺青」過剩,有遠見的「龍馬」太寡!台版的「坂本龍馬」安在?
*作者為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