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劉鶴到場的「超規格待遇」之外,中國似乎還在貿易方面作出一些積極舉動來回應美方的要求。在周一會談開始當天,中國買家在芝加哥期貨市場內再次購買美國大豆。這是去年12月中國恢復從美國進口大豆以來的第三次出手。不過,迄今為止中國購買的大豆數量僅為500萬噸,不到此前一年進口總數的20%。
美方表示樂觀
中方通過種種方式釋出的善意是否會得到美國的認可?至少從對外表態來看,美國官員對於談判前景頗為樂觀。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認為中美可以達成彼此均能接受的涉及所有核心議題的貿易協議。但他也指出,最為直接的一些貿易議題是最容易解決的,而如何貫徹執行以及結構性改革會更具挑戰性,這其中便包括知識產權及市場准入問題。
美國國務卿龐佩歐在接受CNBC採訪時則表示:「我也希望我們能夠在其他那些中國行為不符合我們預期的領域取得進展,比如他們造成實質影響的網絡活動,比如竊取知識產權的問題,這對美國商界造成損害。」
德國不敢掉以輕心
作為出口大國,德國也高度關注中美之間的貿易談判進程。德國工商總會主席史偉哲(Eric Schweitzer)對媒體表示,美中就貿易爭端展開談判讓人看到「微弱的光明」。不過他同時指出,「現在就認為可以輕松地喘口氣,顯然是為時過早」。他表示,尤為重要的是,美中達成的妥協方案不能以歐洲受損作為代價。
德國企業在美國和中國均雇傭約100萬名員工。「這些企業的許多產品都在太平洋之間交易」。世界兩大經濟體去年以來的關稅戰因此讓德國企業也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