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在英語系國家中國際學生相對較少的加拿大已急起直追。2014年,加國政府設下新目標,要在2022年前增加近1倍的國際學生數量。參考澳洲的成功經驗,加拿大政府的努力包括簡化簽證流程、給予國際學生畢業後最高3年的工作簽證。如果他們願意申請永久居留,這段時間的工作經驗也會納入考量。
簽證政策緊縮 逼退非歐盟學生
相較之下,美國的政策顯得過於自滿。確實,她在數目上招收了最大量的國際學生。2014-2015年度,美國有超過97萬名國際學生,尤其囊括了科學領域的優秀人才。但在比例上,只有5%的學生來自國外。在2001年遭到恐怖攻擊後,美國簽證制度嚴格,在校及畢業後的工作機會也缺乏保障。
但要說糟,美國還比不上英國。英國同樣具有以英語為母語的優勢,幾乎是唯一能與美國在學術名校上一較高下的國家。2013-2014年間,非歐盟學生為英格蘭帶來了33億鎊(約新台幣1600億元)的學費。但這筆可觀的收益受到了保守黨政府的威脅。
保守黨政府已承諾要降低移民移入的數目,控制在每年10萬人以內。歐盟公民具有自由移動的權利,許多大英國協人民可透過家人關係留在英國,但非歐盟的國際學生不具有上述的權利,也就成為政府降低移民人數的重要途徑。
英國:斷開就學與移民
英國商業大臣賈維德(Sajid Javid)表示,政府的目標是要「斷開」就學與移民之間的連結。保守黨政府的做法包括縮緊簽證規章、提高簽證費用、限制在學時的工作權利等,畢業後可工作2年的「PSW, Post-Study Work」簽證早於2012年取消。
英國政府的努力也確實獲得了回報。在其他國家的國際學生數目上揚時,2014-2015年間前往英國的非歐盟學生減少了3%。雖然中國學生未被逼退,但較需要半工半讀或在畢業後工作還債的學生降低了前往英國的動力,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學生便少了一半之多。
《經濟學人》指出,英國過去1個世紀以來都希望招募到有才能及生產力的移民,而大學教育正是一個良好的篩選機制。吸引國際學生在短期內並不付出太多成本,長期來看則具有豐厚的正面效益。報導引用英國工業設計師戴森(James Dyson)綜結英國面對國際學生的政策,「訓練完畢,踢出英國。這有些短視,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