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時,中國大陸出境遊客已近1億人次,去年則達1.2億,境外消費超過千億美元,不論是出境遊人數和購買力均躍居世界第一。 BBC報導也指出,倫敦最知名的百貨公司哈洛德,中國大陸遊客的平均消費是美國遊客的5倍。
甚至用台灣的數據來看,陸客是否真那麼吝嗇、對提振台灣消費沒啥貢獻,也值得斟酌。根據銀聯國際公佈的數據,銀聯卡去年在台刷卡、提款交易總額突破新台幣2200億元,成長超過兩成─觀光局的數字也是去年陸客來台創造的外匯收入為台幣2071億元。這部份主要就是陸客使用,陸客在台刷卡、提款,總不會是把錢提了再帶回大陸吧?這就是消費了!
再以萬事達卡公布的《全球最佳旅遊城市報告》來看,在全球132個主要旅遊城市中,台北市居第16強,平均每位觀光客「遊台北」花費美金1417元(約新台幣4.2萬元),消費吸引力超過香港、紐約、東京與巴黎。這個數字當然包含所有觀光客,但至少顯示來台觀光客平均而言,不像一些人所說的那麼「樞門」吧!
觀光產業創造就業崗位能力高
如果陸客來台大幅減少,當然對台灣經濟有影響,而且,最致命的影響在就業市場。觀光產業算是勞力密集產業,需要非常多人員投入服務;雖然平均薪資不算很高,但其要求的技能、層次平均而言也沒那麼高。臉書投資數百億來台設資料中心,創造幾十個就業機會;但數百億元的觀光產業,則可創造數十倍於此的就業機會。
所以,絕對不要說陸客來台數量多寡不重要,或甚至如那些「反中」者一樣想把陸客往外推─也許觀光客多寡與你的生計毫無關係,但請記得,很多人是靠這個市場提供的就業吃飯,而且這些人以低技術勞工為主。沒了這個市場,即使台積電投資一兆,這些人也不能去台積電就業。
至於台灣觀光產業該進步,不要集中少數明星景點,應有更多不同又多元的旅遊路線,提升觀光環境與附加價值,發展特色觀光─如醫療觀光,泰國每年有250萬醫療觀光客,帶來40多億美元的收入,台灣只有區區20萬人,國內觀光業者應設法讓來台觀光客花更多錢,這些都是原本就該作的事。別搞成自己沒本事讓客人多花錢,還要怪客人窮酸,甚至把客人往外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