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台灣許多家長從小要子女學許多才藝,尤其是英數理化,以免輸在起跑點,以色列教育正好相反,雖起步晚,但後續爆發力十足,在起跑點看似輸,卻常贏在終點。
近二十年來,吾人常常看到台灣各級學生,在國際奧林匹亞數理競賽或國際發明獎中奪冠,某些國立大學教授也常自詡發表許多「傑出論文」,然而七十多年來,我們國家卻始無法自行培養一位諾貝爾獎的人才,也沒有看到這些優勝者能自行創業,發展出有規模的企業。反觀以色列,則恰相反。
以色列在OECD評鑑學童學習能力的PISA中,遠遠落後台灣,最新調查顯示,以色列數學只排41名(台灣第4名)、以色列科學只排41名(台灣第13名)、以色列閱讀排34名(台灣第7名),樣樣不如台灣。然而事實勝於雄辯,以色列卻是新創大國,平均每1800人就有一家新創公司,人均創業世界第一。人均工程師數量世界第一,專利申請數量也是世界第一。在近20年內,更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可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渺渺,大未必差。
曾有人說,在哈佛大學或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頂尖大學,沒有一個實驗裡沒有以色列人;在矽谷高科技園區,沒有一間辦公室裡沒有以色列人。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或環境,可以讓以色列培養出這麼多諾貝爾獎得主、頂尖學者與創新企業家,而且又是軍事上的強國?原因在以色列卓越的教育,以色列從幼稚園或小學開始,就讓孩子在開放、自由的環境中長大,培養出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勇於辯論與挑戰真理。主要採用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法,用活生生的問題,刺激學生找解決方法。例如,沙漠缺水,要怎麼找水?他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從事有意義的學習,靠自己獨立探索,為實際生活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方,而非為了參加國際比賽,爭取虛榮。在高中畢業之前,他們將此學習方式養成習慣,在服兵役時就能派上用場,所以其國防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成為一支常勝軍。
以色列的義務教育從5歲~18歲,18歲以後男男女女都當兵,沒有人有怨言,反而覺得當兵是一種榮譽,比起上大學更重要,畢竟「沒有國,哪有家?」所以在以色列街頭或海灘,隨時可以看到背著步槍的青年男女,有點像以前美國西部拓荒時期腰間掛著手槍的牛仔,卻沒有人將步槍拿來亂用。以色列女兵服役兩年,加入戰鬥部隊是三年,不在乎薪水,只在乎是否能奉獻國家,每位都是英姿煥發的巾幗英雄。
關鍵在他們的精神教育,如以色列國歌《希望》:「只要心靈深處,尚存猶太人的渴望,眺望東方的眼睛,注視著錫安山崗。我們還沒有失去,兩千年的希望:做一個自由的民族,屹立在錫安山和耶路撒冷。」他們的國歌是經由全民公投決定,沒有任何黨派或黨國思維,所以人人喜歡唱,並引以為榮,尤其是遇到國家慶典、國際比賽或有戰士衛國犧牲時,他們就會唱國歌以示感恩、鼓舞或哀弔,常令人動容。這是因為他們曾經歷二戰納粹大屠殺的苦難,讓他們珍惜國家的的存在與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