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爭議又身為外國(包括中國)觀光客打卡熱點的中正紀念堂,多少人知道其真正代表的是什麼?2019年1月,促轉會於中正紀念堂進行「我們在這裡發生故事」系列講座第2場,而都市政策研究者張維修對於中正紀念堂怎麼來、背後意涵又是什麼進行詳盡介紹──關於中正紀念堂設計,當年曾有公開徵選設計圖比賽,但評選第一名因為「蔣夫人」一句「選中國式的就好」落馬,而如今設計圖的中國風外型、宛如皇帝陵寢的設計,也替蔣介石夫人蔣宋美齡說出了一些「不能講的話」。
中正紀念堂建設計畫自故總統蔣介石過世後啟動,1975年由行政院成立籌建小組,當年曾選兩個地點,一是七號公園、二是舊稱「營邊段」的現址。由於現址設有陸軍總部與相關軍事單位、土地相較蓋滿民宅的七號公園易取得,加上靠近市中心與總統府,就此中選。
營邊段早於清朝統治時期就是練兵、屯兵之地,日治時期更設立幾個重要部隊,包括造成史上最慘烈抗日事件「霧社事件」之山砲部隊,此地正是山砲部隊開下霧社鎮押的起始點,因此張維修說,要談轉型正義,此地也與原住民的歷史有連結。
而後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民黨政府軍隊來台,此地改由聯勤司令部進駐。1971年台北市政府曾打算開發營邊段,甚至有50層雙塔飯店、會展中心、直升機可降落的大型百貨,打算開發為精華商業區,但因不久後政院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計畫就此告終。
中正紀念堂公開徵圖 但競圖要點與評審未公開引人詬病
1975年政院籌建小組成立後,決定進行公開徵圖,提供幾項要點:希望清楚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創造新穎的設計、莊嚴獨特的風格,同時也要涵入有現代工程技術,經濟地使用。
張維修說,這場競圖比賽在當年頗為民間業者詬病,一來抽象的「要點」不同於國際競圖原則,二來沒有公布評審是誰、並不是一個公平的競賽,但最後仍有5位建築師參賽,而後由宗邁建築事務所(負責人為陳邁)、沈祖海建築事務所合作的設計圖奪得評審第一。
當時參賽作品對於所謂「中國文化」兼「新穎設計」的要求有諸多形式回應,例如第一名的設計圖便把音樂廳、戲劇院做成環形結構,軸線方向朝向景福門;三大建築事務所的圖則有「參拜道」概念,並由戲劇院與音樂廳兩邊「護衛」;而楊卓成的設計,原本甚至想說可以跟印度陵墓泰姬馬哈一樣,有水池可以投倒影──如何用設計去解釋中國文化,張維修說,這題反映的是1970年代建築師如何面臨國族與現代設計的糾結。
公開徵圖首獎未被蓋出來 原因可能是…
儘管中正紀念堂的設計有進行公開徵圖、也依程序選出第一名,但當年的第一名並沒有被蓋出來。談起原因,張維修表示現有文件檔案並沒有真正白紙黑字寫出來,但有幾個來源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