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金猴年關前後,碰上了80年難得一遇北極震盪冰寒襲擊,臺北市竟低溫到3至4度C,馴至平地也降下碎雪。但是,這種難得一遇的大氣物理情境現象,似也同時出現在臺灣經濟政治領域,六十年難得一遇的「臺灣經濟政治冰寒期」也正籠罩上空,而且其遞延時間,預期更要長過天候冰寒期的十百倍,這可能真是臺灣人民應該悲哀與警戒的大事。
十數年來累進的經濟漸凍症
臺灣經濟冰寒期,其實是從2003年開始逐漸凍僵冷滯起來的,卻直到2015年才正式赫顯浮凸:物價收縮僵固(薪水不漲)、景氣長藍乏力、投資虛瑣不興、出口滯後萎退、社會信心漂浮消蝕、經濟成長連保一都難保。
然則,直到今天,整個社會對這一「經濟冰寒期」現象,卻都仍以舊慣的短期景氣循環理論,來為詮解推斷,認為這種「短期現象」,在2016年第二季,甚至第一季末,就可以觸底反彈;因此,以為2016年整年景氣,猶可「審慎樂觀」。
結構性僵局難以遽轉急蹴
對於「唯有實物經濟獨大,象徵經濟仍然花瓶擺飾」的臺灣經濟社會而言,之所以會看得到這種「經濟冰寒期」症候群現象,根本原因出於過去20年國內投資大萎縮,產業經濟及出口部門大頹退,政府生產性投資支出完全被非生產性社福支出取代,而國民消費在經濟信心不足情況下,也根本發揮不了其既有比重份額不高的丁點作用力。
因此,欲求臺灣能在第二季之後,足以產生重大觸底彈升動能的,必然祇有寄最大希望於製造業產業經濟部門的復甦振作。
「以出口帶動景氣回升」的前提條件
欲期此項「以出口帶動景氣回升」策略成功有效,胥賴於完足幾個前提條件:首先是,國內民間投資率必須要有「爆炸性大增加」;其次是,對外出口部門必須要能即速回復到大暢順軌道,而且有足量具特色之高全球競爭力的產品項目搭配支持;其三是,政府生產性支出(或類如有利支援產業部門擴張成長需求的基礎建設公共投資,而不是完全不具生產性意涵的社會福利支出),必須能及時以跳躍式倍速加碼。
而以今天臺灣經濟所處的情境狀況言,這三項前提條件都必須達成而且具體落實之後,才真正有可能再啟動臺灣經濟的潛能實力與活力,再造經濟振興的契機;否則,欲想在2016年內回復臺灣經濟動能與活力的機會,應該是非常非常之低。
蔡英文的五個創新也都不能及時立竿見影
尤其讓人不敢樂觀的是,民進黨在贏得「全面執政」大局優勢之餘,竟要求現行執政團隊,立即停止一切重要國政運作,當然,這也包括了正在賡續實施之中的「振興經濟措施方案」,都一併喊停,這種連起碼的最後衝刺努力都不能要了,卻如何還能對五月二十日之前的「經濟起色」與否,抱持何種寄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