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後,他提出了四大施政主軸:現代國民、臺灣主體、全球視野、社會關懷。現代國民、全球視野和社會關懷這三大主軸,大家不會反對;但是臺灣的環境特殊,臺灣主體演變成國家認同的爭議,使杜正勝成了爭議極大的部長。杜正勝不斷在各種場合強調,臺灣主體性的「同心圓理論」,和統獨無關!民主政治應以人為本位,同心圓理論認為,以人為本位的教育,應該對自己的鄉土和環境,先有深刻的認識和感情,然後再一圈一圈擴大,培養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公民。把臺灣主體、同心圓理論和統獨扯在一起,是極大的曲解。
回顧杜正勝四年教育部長任內的風風雨雨,雖然站在風尖浪頭,但他有膽識走上去,而且有堅定的施政方向和重心,不徬徨,也不退縮。
杜正勝有強烈而堅定的臺灣主體意識,而且史無前例地將「臺灣主體性」列入教育施政主軸,成為臺灣本土派的精神支柱和指標性人物,藍營政治人物愈攻擊他,本土派的護持力量就愈凝聚,別人想讓他走,或他自己想走,結果都走不了。因為將臺灣主體性列入施政主軸,所以在他任內定案的高中「九五暫綱」和「九八課綱」,落實了他的同心圓史觀,確立了臺灣主體意識教育,即使馬政府執政將近八年以來,所調整的「一○一課綱」和「一○三」課綱,仍舊依循「九五暫綱」和「九八課綱」的同心圓史觀架構,臺灣史獨立成冊,先讀臺灣史,再讀中國史,最後是世界史。
謝長廷和蘇貞昌擔任閣揆時,媒體總是報導,杜正勝要被撤換掉,然而,這些消息是誰放給媒體的?謝揆、蘇揆對杜正勝有意見,是不爭的事實,尤其謝長廷推「和解共生」,謝內閣中誰的「戰鬥力」最強?誰最不妥協?大家有目共睹。雖然在本土派和阿扁總統的強力護持下,沒有人換得了他,但杜正勝是不求官的人,在內閣中如此遭嫌,他為何還要「忍辱」繼續做部長這個位置?雖然他也曾多次因心灰意冷而有不如歸去的念頭,但每當念及臺灣主體意識的教育還要繼續推動下去,便又鼓起精神,迎風破浪前進。
杜正勝有副不認輸的臭脾氣。因為不服輸,再苦再難的事,都能硬撐到底。這樣的個性,造就了他的學術成就;但碰上媒體,一般政治人物不敢說的話,他卻敢說敢辯,結果鬧出靖國神社、罄竹難書和三隻小豬等這些沒完沒了的新聞事件。
在臺灣教育史上,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的四年,是重大而關鍵的轉折點,從大中國的教育思維,轉為臺灣主體意識的教育。這項轉折,究竟是讓臺灣的教育更契合現實生活和人性尊嚴,還是將臺灣的教育捲入意識形態的爭議漩渦?隨著時間的沉澱和推移,我們感受得到,臺灣主體意識教育,已逐漸成為臺灣的社會思潮,以及臺灣教育的主流。
*本文選自《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時報出版。本書作者韓國棟二十年來深耕台灣教育現場,為台灣資深文教記者,他將帶讀者回到每一個爭議事件的歷史現場,也訪問前教育部官員莊國榮、吳財順,回頭對杜正勝的施政進行再評價。
與談人:韓國棟、杜正勝、莊國榮與特別來賓游錫堃、黃益中
時間: 2016年3月18日(五)14:30~16:00
地點:慕哲咖啡館(台北市紹興北街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