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界各擁其主,不知是悲劇還是鬧劇,六十一年前國、共黨以知識界聯名進言和敬告交鋒,《新華日報》的的進言「結束黨治,還政於民」,聽迄今管用,其手筆出自郭沫若,結果是國民黨解散了郭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中央日報》的敬告,則是要各政黨擁護中央,看來當年不管用,如今依舊不管用。
民主是一柄利劍。當年的中共,劍法嫺熟。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二日,共產黨主辦的重慶《新華日報》,發表三百十二位文化界人士聯名的「對時局進言」,尖銳抨擊政府的專制和腐敗。不久,國民黨以牙還牙,《中央日報》刊登七百五十位文化界人士「敬告國人」的簽名信,呼籲一切政黨擁護中央。
先看《新華日報》上的「進言」。用六十年後的習語形容,這篇文化界的進言「很文化」,它開宗明義:「道窮則變」,是目前普遍的呼聲,中國的時局無須我們「危詞悚聽」,更不容許我們「巧言文飾」了。歷數種種敗象後,它說:「辦法是有的,而且非常簡單,只須及早實現民主」,「結束黨治,還政於民」。它提出:「空言民主固屬畫餅充饑,預約民主亦僅望梅止渴。今天的道路是應該當機立斷,急轉舵輪」。具體的要求有:停止審查制度;取消黨化教育設施;停止特務活動;等等。
連署「進言」的人士,有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胡風、冰心等,陣容強大。其中有人今天仍然健在,如本港的曾敏之先生。
許多年後,當事人披露,中共是這次「進言」的「總導演」。當時,中共確定,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運動,以「結束一黨專政、組織聯合政府」為中心。周恩來在重慶向一批民主人士闡釋這一大計後,中共談判代表王若飛建議動員知名人士聯名發表宣言。「進言」出自郭沫若的手筆。成稿後,郭和他領導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即刻秘密徵集簽名。著名國畫家徐悲鴻的簽名,就是郭沫若帶著周恩來托送的小米和紅棗親自去看望時得到的。
當時還是國(民黨)共(產黨)合作期,「民主」是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普遍價值,共產黨以在野的地位爭民主,頗得人心。況且「進言」以知識界簽名方式出現,國民黨雖惱怒還不好發作。那時《新華日報》常遭檢查官的刀斧,這篇「進言」卻未被刪一字。
(刊有文化界大簽名的重慶《新華日報》)
國民黨回敬的第一劍,是在一個月後解散了郭沫若領導的文化工作委員會。理由是為了「充實基層」。你們不是抱怨政府腐敗嗎?那就裁撤冗員,到底層去吧!
第二劍,是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五日《中央日報》發表了多位大學校長、教授、文化界人士的「敬告國人」書。強調「勝利第一是一切言論行動準繩」;「抗戰大業,我們應有公道的評價」;「國民政府是全國人民意志結晶」;「假使有人不計國家存亡,只關黨派私利,自貶國家地位,甘為仇者所快,那麼我們全國人民應當認清是非,一致唾棄」。這篇「敬告」有點官腔,不像「進言」那樣汪洋恣肆,——為當權者辯護通常吃力不討好。
不過連署人數是「進言」簽名者兩倍多,陣容也相當壯觀,包括梅貽琦、竺可楨、林風眠、潘序倫等。其中還有徐悲鴻的夫人蔣碧微女士。徐蔣婚姻已名存實亡,兩人在當年年底分手。
國共也是這樣的冤家。恩恩怨怨,分分合合,有蜜月,猜忌,爭鬥,乃至對決。六十年前的現在,寒光初見。
*作者為知名報導文學作家及記者,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畫主任。本文選自作者著作《舊聞記者》(中華書局,2015)。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