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便宜又好養! 《經濟學人》剖析:雞肉如何成為富國肉市霸主?

2019-01-23 09:03

? 人氣

由於價格便宜又美味,雞肉成為全世界許多國家最受歡迎的肉品。(Pexels@pixabay)

由於價格便宜又美味,雞肉成為全世界許多國家最受歡迎的肉品。(Pexels@pixabay)

由於價格便宜又美味,雞肉成為全世界許多國家最受歡迎的肉品。英國《經濟學人》雜誌19日指出,1990年以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豬肉和牛肉消費量保持不變,雞肉消費量卻增長了70%。由於雞農的選擇性繁殖和使用抗生素,使得雞隻體型愈來愈大也愈來愈好養。養殖成本降低使雞肉價格下跌,加上鼓吹低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飲食習慣,雞肉成為已開發國家肉品市場的霸主。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全球300億隻陸地農場動物中,雞隻就佔了230億隻。且根據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教授班奈特(Carys Bennett)的研究,養殖雞的總質量已經超過地球所有鳥類。無論是節日桌上的主菜、深夜速食店的宵夜,由於雞肉便宜又美味,成為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肉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選擇性繁殖加上抗生素 雞隻變得肉多又好養

美國每磅家禽的價格為1.92美元(約新台幣60元),扣除通貨膨脹率後與1960年的家禽價格相比,下降約1.71美元(約新台幣53元)。與此同時,牛肉價格每磅下跌1.17美元(約新台幣36元)來到5.8美元(約新台幣180元)。便宜的雞肉要歸功於養殖業的選擇性繁殖,在1940年代,在美國出現一系列「明日之雞」(Chicken of Tomorrow)比賽,比賽的目的是製造出「一隻就夠一家人飽餐的雞,雞胸肉厚實到可以雕刻出一個牛排,腿肉骨頭小又多汁。」這種「明日之雞」成為了現代肉雞的樣貌。

從1940年代開始,養殖雞隻的體型持續增大。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的一項研究,透過比較1957年、1978年和2005年的養殖雞體重和體型發現,養殖56天的雞在這三個年份的平均體重分別為0.9公斤、1.8公斤和4.2公斤。1986年雞農需要2.5公斤飼料才能生產1公斤雞肉,現在只需要1.3公斤的飼料。

20170217-南門市場的烤鴨、雞肉攤商照2-盧逸峰攝
雞肉便宜又好吃,因此需求量大增。(盧逸峰攝)

大量使用抗生素,讓雞農可以在極度狹小又骯髒的環境裡,高密度的飼養肉雞。在這種高密度養殖環境下,雞隻幾乎沒有移動空間,也不能移動,需要的食物量更少。此外,雞肉的「健康形象」也帶動需求。1980年代起,醫生們擔心攝取過多牛肉和豬肉會導致吃入過多飽和脂肪,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而鼓吹白肉優於紅肉的觀念。

美國賣「原雞」、中國做加工… 雞肉的跨國生產鏈

不僅西方國家民眾對雞肉的喜好增加,亞洲和非洲的需求也增加。雞肉與汽車的全球供應鏈正好是兩個相反例子:組裝完成的汽車才有價值,但雞肉的價值卻要在「分裝」後才會最大化。

例如西方人喜愛瘦肉如雞胸,亞洲和非洲人卻偏好腿肉,不同地區的偏好也反映在當地價格上:美國雞胸肉的價格比雞腿貴了88%;在印尼雞胸肉比雞腿便宜12%。雞爪價格的差距更大,西方人不愛吃雞爪,但中國卻每年進口30萬噸俗稱「鳳爪」的雞爪。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嘉瑀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