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韓戰投降的那些人是……起義?被俘?還是……

2019-01-27 07:10

? 人氣

韓戰結束後,有許多中國志願軍戰俘被以「自願」名義遣送至中華民國臺灣,但他們是真的自願投降,還是「蓄意投降」?(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韓戰結束後,有許多中國志願軍戰俘被以「自願」名義遣送至中華民國臺灣,但他們是真的自願投降,還是「蓄意投降」?(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在韓戰結束之後,有14,342位中國志願軍戰俘(註一)被以「自願」名義遣送至中華民國臺灣。這些人於1954年(民國43年)1月23日到達臺灣(註二),受到中華民國政府盛大歡迎,稱其為「反共義士」,政府並明定每年的1月23日為「一二三自由日」。經過甄別後大多數都被編入國軍繼續服役,其中還有不少人參加了1958年(民國47年)的「八二三戰役」。

而有關於韓戰的中共志願軍的組成,坊間常見的說法是──當年中共為消耗國共內戰中的大批國軍戰俘--因此利用韓戰借聯合國軍之手來殺光這些成分不純的人。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一定準確,因為開戰之初,中共參戰的部隊,大多為當時的解放軍主力,再加上從1945年(民國34年)8月到1949年(民國38年)9月的3年國共內戰當中,國共雙方軍隊幾乎是以每年70萬至100萬的兵員呈現互為消長之勢──就是有大批的國軍向中共投降(即大陸所謂的「起義」)。也就是說,到國共內戰中後期,整個解放軍的兵員中其實絕大多數都已是國軍的戰俘了,因此要刻意區分成份並不容易。當然有些部隊或個人被編入解放軍的時間較久,思想改造的程度也比較徹底,最有名的就是在1948年(民國37年)10月「東北戰役(遼瀋戰役)」尾聲時投共(起義)的雲南滇系國軍第六十軍(曾澤生部),編入林彪四野之後改番號為解放軍第五十軍。在中共的考核中,這支「全體起義」的舊國軍,被認定其對於共產黨的忠誠度已高,因此在志願軍進入朝鮮半島之初,第五十軍就奉派擔任第一線的作戰任務,一直打到韓戰結束。根據中國大陸的官方資料顯示,第五十軍在3年的韓戰(1950.06.25~1953.07.27)當中,總共參與大小戰鬥95次,殲滅聯合國軍超過14,000多人以上,也由於戰績優異,韓戰結束之後,第五十軍仍留駐於東北的丹東,繼續執行對朝鮮半島的監視任務。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贏得中共的信任,部分改編時間較晚的國軍俘虜,除部份被認定為冥頑不靈的中高階軍官(如黃埔軍校畢業曾在中央軍中服役多年的國民黨籍校尉官),早被解放軍私下凌虐處死之外,而中共對付國軍低階的士官兵方式,是將其分散以補充兵的方式打入各志願軍的主力部隊,人員建置打散之後,再加上思想改造與相互監視,嘩變的情況就能減少。但無論如何仍舊有人伺機逃亡,不管是因為對於戰爭的厭倦、或是對於中共的思想改造與階級鬥爭手段…的不滿,比較特別的還有少數戰俘為國府接收臺灣之初在臺招募的臺籍國軍,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曾經在第六十二軍與青年軍207師服役的臺籍國軍--陳永華(本名是「陳燕盞」,臺南人)。陳永華1929年(民國18年)底生於臺南,1945年(民國34年)因家庭生活困苦而加入(被騙?)來臺接收的國軍--第六十二軍,之後隨第六十二軍調往華北與解放軍作戰,後因管教問題而逃兵,期間曾短暫加入國軍的九十四軍擔任衛生兵的工作,不久再度逃亡,卻陰錯陽差的在東北加入青年軍207師。1948年(民國37年)因東北戰役失利,全師在往華北撤退途中於鐵西(瀋陽附近)不幸遭解放軍騎兵分割包圍而成為俘虜,後經「馬列思想改造」成功後被編入林彪四野的王牌部隊──第三十八軍之內,參與各項對國軍的「解放」戰役,一直打到廣西的鎮南關(今為友誼關)--國府完全退出大陸之後,才隨部隊返回河南訓練休整。到1950年6月25日戰爆發,陳永華又隨第一批26萬人的志願軍於1950年10月入韓國作戰,在1951年2月的一次偵查任務中偷偷的離開部隊向美軍投降,在俘虜營中渡過3年時光,到1954年1月23日才隨其他14,000多名官兵一起回到臺灣。回臺之後,陳永華與其他大多數的戰俘一樣選擇繼續(被迫)在軍中服役,由於他的特殊身分,因此還曾經待過「心戰總隊」,在金門湖井頭(位於金門烈嶼西北角)對大陸進行播音喊話的心戰任務。直到1963年(民國52年)才正式從軍中退伍,而其長子後來也隨父親的腳步投考陸軍官校,並以上校官階退伍。綜觀這些實例,1951年8到9月之間,在朝鮮半島的美軍遠東司令部委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運籌學研究室(Operations Research Office)對於當時已經關押在南韓--釜山、巨濟島的中朝(北韓)戰俘營中的1,100餘共軍俘虜進行一項名為「北韓與中共士兵對韓戰態度」的研究,在有效回收的988份有關於被俘或投降的有效問卷中顯示,被訪者認為自己屬於「被俘(Captured)」的有264份,佔總數的26.7%;而認為自己屬於「投降」的有724份,佔總數的73.3%。也就是說,這些戰俘有一大部分的確是自願投降(Surrendered)的,而從陳永華的例子可知,其中應該有相當多的人根本就是「蓄意投降」,是一種長久計畫與企盼的逃亡行動,甚至有些反共的戰俘們認為自己不是「投降」,而是「起義」,因此中華民國政府以「反共義士(anti-communist heroes)」來稱呼他們並不為過。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