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24大選的公投結果,描繪出台灣社會以「地方」為中心的保守圖像,對台北政壇爭論不休的「價值議題」如同性婚姻等毫不買單,更在攸關民生議題的核能及反核食議題上大舉投下贊成票。有人說這是一場世代戰爭,而保守的老人們徹底獲勝,在選後更形成一股台灣社會世代之間的對立情緒蔓延。但真的是這樣嗎?
選舉結果公布,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這次如一串葡萄般綁著10個公投項目的選舉,造成了史上最冗長時間的投票及開票過程,不只是選務人員精疲力竭,投票的民眾也怨聲四起。
除了縣市長及縣市議員的選舉結果,公投議題的結果更是引人注目的焦點。在性別議題、福島核食、以核養綠等議題的結果,更是讓許多人驚訝——原來在媒體上關注度極高的許多議題,都在這次公投,顯示了不同於預想的強大主流民意。
延伸閱讀:〈圖表整理包/10大公投結果一覽 7案通過、3案不通過〉,聯合報。
網路盛行的時代,大數據幾乎佔領了我們的生活,從看影片、社群軟體到入口網站的喜好度,在分析使用者的喜好、群體、甚至所屬政治傾向後,大數據提供了我們更喜歡的內容、更合胃口的資訊,以提供該網站的使用率。然而這樣的現象,卻帶來了另一個隱藏的危機。當我們只「聽其所想,視其所好」的時候,便落入了同溫的陷阱中,打開社群軟體、入口網站、影音媒體,看見及聽見的,都是和自己相同論述、相同立場的資訊時,覺得自己所堅持的立場即是「大多數主流民意」也並不意外。
然而,這次公投卻打破了這樣的風平浪靜。
我的外婆今年89歲,身體健康,頭腦清晰。她是民國38年後跟隨中華民國政府軍隊來到台灣的「外省人軍眷」,對她來說,蔣公就是永遠精神的領袖與指標,沒有懸念。使用傳統媒體便是她唯一能獲得資訊的方式,和菜市場的婆婆媽媽們聊天就是她唯一固定參與的社群。她不會使用網路,也沒有公開發聲的管道,也許心中固有的想法已經是上個世紀的舊觀念,但那仍然需要被尊重與理解,不能被忽略或是被歸納為「沒跟上時代的想法」而被漠視。
她不太懂公投到底在講甚麼,政治的手段,各政黨的立場,冗長的敘述和複雜艱難的用詞,或乃至排隊的長龍也許都讓年屆九十高齡的她覺得十分疲憊。但是,當她走進投開票所,投下她的一票時,就表示她身為中華民國國民、擁有表達自由意志的權力,和每一位「年輕人」無所差別。
真實的世界是殘酷的,並不如大數據一般會選擇投其所好,甚至相對立場的人會也毫不保留地表達他們尖銳及不留情面的意見,或是展現更激烈的手段。公投的目的原是讓公民可以對特殊議題展現自己的意志,使政府作為在某些特殊議題上施政的參考,立意原是美好,但在不夠成熟的議題審核制度,及大多民眾不夠了解議題內容,以及議題內容過於複雜,並未使用簡單語言使不同教育程度的民眾,都容易理解的狀況下,公投變成了有特定政治立場與資源的高知識群體們用來撕裂社會的一把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