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瘋狂的時代?怒恨的力量!

2016-04-05 06:40

? 人氣

一看這段影音的縮圖,就發現這正是前兩年某電視臺,把上海「剿匪」槍殺的畫面,「錯置」到228事件後,國民黨軍隊登陸基隆港的場景中。當時這段新聞影片播出後來,受到輿論和民眾一直譴責,該電視臺製作兼主持人,還出面道歉更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作為某電視臺資深員工,阿成一定早知道視頻內容的真偽。但他選擇相信自己所需要的「真相」。去年到高雄有跟他長聊,其實他家跟228或白色恐怖沒有絲毫關聯,只是90多歲的老父,對昔日的殖民者一直保有單純「樸素的感情」。而阿成在他所支持政黨全面大勝之後,還是難以放下心中的憤怒和仇恨。看來國民黨真得太不得人心!

「還原歷史真相,促進族群和解」,想必是遙不可及的空談,因為即使在當下,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都會在不同立場人的心中,創造出不同的「真相」。

拿「馬習會」來說,有的人覺得這是奠定兩岸和平,翻開「歷史性一頁」的創舉;但也有人痛批,「馬習會」是「媚共投降」,限縮台灣主體性發展的現行「罪行」。招來更多的憤怒與仇恨。

其實,憤怒與仇恨也是歷史進步的必要元素。沒有怒恨,會有法國大革命?推翻沙皇的俄國大革命?還有推翻滿清的國民政府和國民黨嗎?問題是,我們所追求的,是革新、進步?還是革命,砍了重練?

但你能否認,怒恨正在整個社會四處蔓延嗎?

在怒恨四溢的社會中,想要謀取政治利益,其實比承平時期要簡單的多。政客、媒體和名嘴中,從來就不缺乏「天才和白癡的混合體」。

用天才般的數學邏輯,可以把每講出一句話語,每握的一雙手,轉換成選票。然而在政治方面,卻處處荒腔走板。因為選民最能接受的是情感的共鳴和激蕩,而理性的論證與辯駁,都成了廢話。

所有宣傳必須是面向大眾的,要讓選民中任何智商、文化、教育水準的人,也能聽得懂。製造恐懼,激起憤怒,喚起仇恨成為最佳的政治話語,先要找尋外在的強敵,這一點也不難,強國就在你身邊。然後,挖掘人民內部的「叛徒」。最後就是短捷有力的口號,「XXX親中賣臺!」「政府無能,貧富不均,善良的人被壓迫剝削,年輕人餓肚子!」所有的人都生氣了,結果「XX黨不到,台灣不會好!」

這個黨苟延殘喘了100多年,確實是奇才、奇跡和奇葩混合體。不在於它的過去式,而在於你所看到的現在式,的確沒什麼不倒的理由。但以怒恨所換來的「公民勝利」,真的能換來光明、希望與未來?

因為鼓動怒火者,最終會被火焰燒灼。渲染仇恨者,最後會被仇恨淹沒(這個倒也可以去問下柯市長的感受)。

而一切瘋狂的源頭,就是你我的口舌。聖經上說,舌頭是人體最小器官,但製造的災難卻是最大的。我們已不缺言論自由,而且已到了言論2.0時代,可以在名嘴、政客帶領下人人放肆一番。「放X!」「X8!」「龜X子!」。

或者,一本正經裝模作樣地胡說。把二手或三手的流言,或網上的留言,當成證據和「真相」。甚至根本不需要假借二手或三手的信息,而是自己原創。憑藉著大膽推理或懷疑,創造出一個事實(史實)。只要融匯進怒恨的因子,從不缺乏跟進和傳播者。於是,所有的強敵都會應聲倒下。

如果敵人根本不存在,也可以製造一個出來。一個看得見的敵人,才能維持群眾持續的狂熱和恐懼,才能維持怒恨的力量。最能打動人的政治語言,往往充滿狂熱粗魯的偏見,雖然殘酷無情,但卻效果顯著。但總有一天,我們會為自身的言語創造出的混亂而償債。

下班後,在歸家的途中,每個人會懷著怎樣的心情?疲憊、沮喪?還是喜樂、收穫?

讓我們試著,如何去澆熄怒火,放下仇恨。明天又是一個新的開始─還是要過活。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