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昌觀點:高房價、低薪資與企業員工分紅

2019-03-10 06:30

? 人氣

高房價低薪資的時期,慷慨的企業「員工分紅」政策顯得更為重要。(圖/Pixabay)

高房價低薪資的時期,慷慨的企業「員工分紅」政策顯得更為重要。(圖/Pixabay)

經濟成長是指「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成長,將GDP依照所得面(分配面)的分解是:受雇人員報酬、營業盈餘(包含租金、利息、股利)、固定資本消耗與間接稅。直接攸關庶民百姓權益的「受雇人員報酬」包含:工資(wage)、薪資(salary)與其他獎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經濟大幅成長,GDP從1991年$5.02兆元(平均每人$24.5萬元),成長至2017年的$17.50兆元(平均$74.3萬元)。同時期的薪資卻幾乎不漲,原因是「固定資本消耗」與「營業盈餘」占GDP的比重增加,因而排擠「受雇人員報酬」的比重。所以,我說「無股小貧,無房大貧。」

固定資本價值高漲的無奈!

更直白的說法是,勞動「價值」的成長幅度,低於經營或投資營利事業「價值」的成長幅度,更遠低於土地與房地產「價值」的成長幅度。經濟「價值」貢獻的高低,決定所得的高低,這是市場法則!這個市場法則影響企業主的決策,導致1992年開始營業的內湖德安百貨公司,在2012年結束營業,然後被拆除、改建為「雙湖會」豪宅。相同情形發生在信義區的「亞太會館」,從飯店大樓轉變成每戶上看$10億元「陶朱隱園」。

20170307-德國綠能專題,德國柏林,卡迪威百貨公司。(顏麟宇攝)
相比土地的「固定資本」價值,經營百貨或飯店的業者要納各種營利事業稅金。圖為卡迪威百貨公司。(示意圖,顏麟宇攝)

百貨與飯店服務業的低價值(相對於改建豪宅出售,而立刻獲得鉅額現金流入價值,地方政府也藉此撈到「一次性」的大筆稅收!),和百貨與飯店服務業勞動力的賤價相互呼應,致使企業主決定犧牲千人的就業職缺,去淋漓盡致地追求「固定資本」的價值。從資本預算決策與財務管理的角度分析,必須為這種決定喝采;但從經濟學的角度,卻令人擔心千位服務業就業人員的失業或被迫轉業,將迫使服務業薪資的進一步壓低!

我們不能抱怨財團與業者沒良心或沒道德,因為經營百貨與飯店業者必須年年繳納各種營利事業稅金,還要每月支出千位勞工的薪資,而營業收入是不確定的、不可控制的。相對的,豪宅的自用住宅稅率低,需要雇請的幫傭與物業管理人員少,預期豪宅持續增資的高端客戶自然會來搶購。

「勞動報酬」價值遠低於「固定資本」的價值,這是市場機制失衡的結果!典型案例是豪宅價值主要反映公共財的價值,如捷運、學區、公園等,但豪宅所有人或使用者卻不需要付出對等的費用。歐美的財產稅是年繳1%,台灣似乎不及0.1%。

從勞工分享營業盈餘開始

我在上週揭露上市公司「員工分紅」政策的幾個亮點

第一、台積電近三年的「員工分紅」總額都在$300億以上、鴻海在$100億以上、大立光在$40億以上(圖1)。第二、大立光近三年的「員工分紅」占「稅後盈餘」比率穩定維持在18%、鴻海約7.2%、台積電約6.7%(圖2)。第三、中華航空近三年的比率是:31.4%、66.9%與36.2%,長榮航空則是1.4%、4.2%與3.8%,以上說明長榮航空的比率顯著低於標竿企業,華航則似乎是高得離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