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圖道盡日本人的心酸!從前全球50大企業佔6成,現在卻僅剩一家…揭平成時代經濟衰退史

2019-03-04 17:24

? 人氣

平成時代30年來,為何日本經濟一蹶不振?(圖/pixabay)

平成時代30年來,為何日本經濟一蹶不振?(圖/pixabay)

明仁天皇預計今年4月底退休,「平成」將走入歷史。在這31年的光景之間,日本經歷了不少社會事件,例如沙林毒氣事件、秋葉原殺人事件,還有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11年的311大地震、2018年7月的西日本豪雨。政治上最大的震撼,則莫過於歷時38載的「五五體制」在平成5(1993)年終結,細川護熙成為首位非自民黨人的首相。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經濟面來看,日本網友也整理了一張世界前50大企業市值表,比較平成元(1989)年與30(2018)年的差異,當中發現了一項驚人的轉變:30年前的日本企業盤據了前5名,前50名內也有32間日本公司。反觀2018年,不僅前10名沒有一間日本的會社,就連前50名也只有TOYOTA分得一個席次;而且同為僅有一間入榜的韓國(三星)與台灣(台積電),排名都比日本來的高!

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聲勢如日中天,還曾被預言會取代美國成為下一世紀的霸主,為何在30年後的今天落得如此下場?最基礎的說法便是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經濟破裂,讓日本從此失落,至今已經快30年了。

但日本經濟的泡沫從何而來?這通常是發生在資金過多、無法將錢注入在能提升實體經濟層面時,投資人只好把錢拿去炒作不動產或金融商品,因此墊高了帳面價格,沒有如實反應實際的價值。而造成日本經濟泡沫化的元凶,一般皆認為是1985年簽署的廣場協議引發的。當初美國為了改善貿易逆差,和日本、英國、西德等國家簽約,要求干預外匯市場讓美元貶值。

美元的貶值使許多資金移出,但當時日本的政治環境相對安全,且在戰後還歷經了神武、岩戶、伊奘諾三次的長期連續成長,讓世界的投資人願意將資金移入這太陽之國,讓日幣升值。

日幣升值帶來的後果是日本出口衰退、卻有利於進口,這讓日本在協議初始有一波榮景:消費力提升,負擔得起進口品。但這終究是短期效果,出口產業的競爭力日益低落,使企業不願意再投資,過剩的資金只好轉為購買房地產、股票等不會增加實體產出的儲蓄行為。為了振興出口業,日本祭出了低利率政策,希望能提高日本的出口強度。

但1988年簽訂的巴塞爾協定限制了銀行的資金投放額度,更箝制了日本總體經濟的活絡程度。因此,低利率的後果反倒讓投機市場更為活絡、土地與房價炒得更高,而且當時媒體與社會流竄著「股市、房地產不會倒」的想像,使得資金無法真正回歸實體面。這也解釋了為何平成元年的世界企業市值,有超過一半是日本的公司。

1991年,土地價格正式反轉,房地產不會倒的神話結束了。在這節骨眼上,日本銀行還出抬緊縮政策,加速戳破了更多泡沫,讓帳面價值直接下墜,許多企業與個人因而被套牢。自此,平成年間的日本經濟一蹶不振,幾乎回不去昭和時代的繁榮。當時的泡沫破裂,也影響了日本政壇,終結了自民黨的長期執政。

在明仁天皇即位之時,日本人還沉浸在「超越美國」的美夢中,但在平成時代即將結束之際,面對的卻是如何擺脫「低慾望社會」的社會景況。或許唯一不變的是,「平成時代的福爾摩斯」的神話仍然沒有終結,死神小學生依舊活躍於《週刊少年Sunday》吧!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