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有一段影片曾在網上火起來,一個不到 10 歲的小女孩拿著一台 Game Boy Color 在螢幕上不斷戳,卻對螢幕下方的按鍵熟視無睹。
為什麼這塊螢幕按了沒反應?
這就是伴隨各種觸控螢幕設備成長的「觸屏一代」,他們甚至可能連按鍵是什麼都不知道,而實體按鍵正在走向消亡。
而在很多 80 後 90 後的童年裡,按鍵這種機械結構不僅開啟了我們與科技產品的接觸,也留下了很多美好回憶。
男孩們攢下早餐錢跑到遊戲廳裡拍打著按鍵和撥動著搖桿,對八神庵的一招一式了然於胸。
爸媽為了讓我學英語買了第一台隨身聽,英語沒學好,但一直記著機身上按鍵時的咔咔咔咔……那種快感就像捏泡沫紙一樣讓人欲罷不能。
那時候大多數人的第一台手機都不是觸控機,很多人練就了不用看鍵盤就能盲打的技能,隨著觸控螢幕時代來臨,這項技能也逐漸在江湖絕跡。
可當實體按鍵被逐漸「消滅」後,不少設備還會通過震動反饋模擬實體鍵盤帶來的觸感,就像愛范兒這篇文章說的:
不支持震動反饋的虛擬鍵盤,是沒有靈魂的。
神奇的按鍵
儘管一台使用按鍵的設備已經不可考,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按鍵都是電子產品必不可少的一個機械結構。按鍵也大大簡化了人們對科技產品的認知,將那些複雜的功能通通變成一個按鍵。
1888 年柯達公司給布朗尼相機(The Kodak Brownie)製作的廣告,就是以按鍵作為賣點:
你按下按鈕,其餘的事我們來完成。
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
在 19 世紀,拍照還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情,不僅相機相當笨重,拍照時常常還要以分鐘為單位計算曝光時間,一般消費者也玩不起。而柯達則希望用一個按鍵將繁瑣的拍照操作傻瓜化,讓拍攝變得大眾化。
每一次按下按鍵,就能得到一張照片、播放一首歌曲、切換一個電視頻道、抵達一個樓層……這種即時反饋能帶來一種滿足感,用一位網友的話說就是:
按鍵彈起來的聲音,大概有種「安然無恙完成了」的感覺吧。
也正是由於按鍵帶來的愉悅感和舒適感,很多電子產品都會加入各種各樣的按鍵,儘管有些按鍵本身並不具備實際功能。
比如美國很多電梯的里的「關門」按鈕其實是假的,電梯門不會因為你按了這個按鈕更快關閉。這就是所謂的安慰劑按鈕(Placebo Buttons)。
類似的安慰劑按鈕還有不少,比如自動售貨機的按鈕和馬路信號燈下的「行人通行按鈕」,而去年風靡一時的一款減壓神器,就是一個裝上了各種按鈕的立方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