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請坐你會盤腿?跪坐?還是席地而坐?中研院學者揭密:你的「坐姿」透露了很多秘密…

2019-03-22 09:30

? 人氣

人類透過感官訊息的接收與傳遞,與這個世界產生連結、也賦予生活各種意義。我們從物質世界接受各種刺激,然後產生各種「感覺」,諸如「骯髒」、「舒適」、「美味」、「明亮」、「可愛」等。但對於身體經驗的訊息,要去感受、分辨,進而判斷、運用,這樣的能力其實不全然是與生俱來的,更要考慮「文化」的潛移默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身體感」在這個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從感官人類學的角度來看,「身體就是一種學習文化的方式」。 (圖/William Farlow on Unsplash,研之有物提供)
「身體感」在這個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從感官人類學的角度來看,「身體就是一種學習文化的方式」。 (圖/William Farlow on Unsplash,研之有物提供)

為了研究身體感與歷史文化的關係,余舜德從不同題材切入、也做了各種田野研究。像是從家具的設計流變,研究「舒適感」的歷史脈絡;或是深入雲南藏族部落,親自用身體去體會物質與文化上的身體感差異。而其中一個他最感興趣的題材,是「茶」。

茶有各種不同的身體感,從茶湯顏色(視覺)、香氣(嗅覺)、滋味(味覺)、溫度 (觸覺)、乃至於泡茶的儀式 (綜合感官與肢體動作),我們可以觀察到很多不同的文化細節,例如從「喝茶」到「品茗」的過程,茶葉是如何從日常的飲料,開始加入了美學風格、甚至是道德修養的成分;而台灣的「茶藝」又是如何有別於日本的「茶道」。

余舜德指出,品茶風格和藝術美學這些認知的建構,跟「身體」有密切關係。( 圖/五玄土 ORIENTO on Unsplash,研之有物提供)
余舜德指出,品茶風格和藝術美學這些認知的建構,跟「身體」有密切關係。( 圖/五玄土 ORIENTO on Unsplash,研之有物提供)

在體驗「學茶」的過程中,余舜德發現許多肢體動作(如端坐、沖茶等) 的技能修練,會影響品茶的感知能力、以及對於文化內涵(例如「雅」的意涵)的體會。

不只是茶,其實這樣的題材生活中俯拾即是。例如,米的Q度怎樣最剛好?吃壽司的日本人和吃滷肉飯的台灣人,恐怕就有不同答案。台灣南部菜餚是不是真的偏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喜好差異?為什麼我們對於腐敗食物的臭味避之唯恐不及、但卻又愛吃臭豆腐?這些都是身體感的研究題材。

文化是在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一點一滴的被我們身體所習慣、記憶。

「我們很容易習以為常,所以沒有意識、不知不覺,但其實對我們的影響之大往往超乎想像。可以說人類的歷史演化、社會變遷、科技進步,都是這樣推動的。」余舜德說。

文化,其實一直都住在我們的身體裡。

[問] 為什麼決定成為人類學家?

[答] 其實我是台大動物系畢業、學海洋生物出身的。那時候為了觀察魚類生態,特別跑去蘭嶼釣魚潛水。但在蘭嶼的這段時間,發現到當地的居民,跟台灣本島有很大差別,我突然發現研究「人」好像比「魚」有趣。

[問] 人類學家是否類似民俗學者,都是觀察、參與、記錄、描述?

[答] 雖然有共通之處,但還是不一樣的,人類學家的觀察非常重視理論。

我們的田野研究,一定會先根據理論撰寫研究計畫。雖然實際到了田野後,必然會跟原本資料有很大不同,但要有理論基礎,觀察到的東西才會有意義,而不是漫無目的亂看。

以理論規劃方向、但執行時保有彈性。而觀察和體驗到的現象,同樣需要借助理論的架構和議題,最後再來整理呈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