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子三兄弟〉是曾經紅極一時的兒歌。
串在一根竹籤上的三顆丸子,最上面是長男,第二顆是次男,然後是三男。歌詞中三兄弟的個性都不同,活靈活現,令人印象深刻。
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個性最基本的部分是兒童時期在家庭中形成。即便是同樣的父母、同一個家庭環境,第一個孩子到最小的孩子,兄弟姊妹的排行順序也會影響個性的形成,真的是很不可思議。
一般來說,么子有兄姊可以依靠,多半都「愛撒嬌」,排行中間的孩子則比較「有主見」,雖然不完全是如此,但出生的順序確實會對人格的形成有一些影響。
接納自己的個性與情緒
無論如何,人的基本個性不會是長大後才形成。而個性一旦定形,就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改變的了。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易怒、感傷等,個性不同、表達方式也不一樣。這是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天經地義。
如果有人試圖強行改變別人,反而會強化他的個性和情緒,很可能會造成別人的壓力,或是停止思考等生理反應,也就是會導致人無法保持平靜與專注。
「坦然接受」自己的個性與情緒,是一個人成熟與否的條件之一。擁有優秀才能的人,都能坦然接受成長的環境和自己的基本個性,善用個性讓自己發展健全的社會生活。
人必須趁早學會遇到任何狀況情緒都不會受其影響,並且冷靜應對的能力。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不陷入情緒困境、冷靜理解、培養專注力呢?
從教育學的研究,還有我自己從事教職及育兒的經驗來看,我認為就是不要期待「乖孩子」。
可能有人會嚇一跳,「什麼?」
換個方式來說,就是不要強迫你的孩子當個好孩子。
「沒有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關心
一般人對「乖孩子」的印象就是聽父母的話、讀書運動樣樣行。對父母和周遭的人來說,這樣或許才是孩子該有的樣子,但事實上可能不全然是這麼一回事。
大家所謂的「乖孩子」,其實是除了孩子以外的人覺得乖,他們不得已,只好「被迫當乖孩子」。換句話說,他們要會察言觀色、討好別人,很可能就把真正的自己隱藏起來。
根據最近的青年心理學研究顯示,有所謂「沒有叛逆期的孩子」。熱衷教育的父母強迫孩子「乖乖聽話」,導致原來應該會藉著反抗父母來確認自己想要什麼的時期消失。
矯枉過正的結果,「父母會不會開心」成為孩子判斷事物的標準,因而失去自我,造成「乖孩子症候群」的隱憂。孩子無法表達真實的個性或情緒,行為可能就會出問題。
每個孩子都渴望父母的關愛,聽父母的話用功讀書、學才藝,努力回報父母的期待。
但是,一味聽從父母、沒有主見,就會連原有的能力都無從發揮。
我們不要總是站在大人的視角,偶爾也要注視孩子原有的樣子。
父母為孩子著想是天經地義,強勢的教養態度也在所難免,但平時還是要注意為孩子保留可以安心表達自己的環境,理解孩子的本性,讓他們坦率表現出真正的自己。
作者介紹|岡田昭人
東京外國語大學研究所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牛津大學教育學博士。出生於1967年,是第一位取得牛津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的日本人。目前任教於東京外國語大學,自2015年起,擔任倫敦大學客座教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先覺文化《世界第一牛津式教養法:教出有自由個性與關鍵5力的孩子》
責任編輯/陳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