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為何圓環多?靈感竟來自凱旋門?翻開日治老地圖揭密!原來當初規劃暗藏超多小心機

2019-03-27 12:42

? 人氣

城市規劃的歷史:手機遊戲《極速領域》中,賽車玩家可以飄移過彎;但現實世界中,汽機車在臺南圓環經常險象環生。臺南為何一堆圓環?其實,這是日治時期仿效巴黎凱旋門而設計,透過放射狀的道路,讓當時的交通更便捷,並象徵統治權力的中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移動迷宮:臺南舊城區

《臺南歷史地圖散步》主編李佳卉說明,根據 1895 年日軍來臺的紀錄,當時臺灣的家屋陰暗潮濕,沒有上下水道,道路滿是泥濘、禽畜的糞便,鼠疫和瘧疾也猖獗。因此,後藤新平來到臺灣這個殖民地,以公共衛生作為施政方針,陸續推動臺北、臺南、臺中等地的市區改正計畫。

臺南相較於臺北、臺中,歷史發展更加悠久,從荷治時期成為政治與商業中心,舊城區的人口相當稠密,街道分布如同一座移動迷宮。日治初期,這座大迷宮對於統治、交通、救災構成了阻礙,因為初來乍到的官兵和旅人,經常會在巷弄間迷路。因此,必須重新設計市區的道路。

日治初期繪製的臺南舊城區地圖,你有信心走出這座移動迷宮嗎?(圖/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研之有物提供)
日治初期繪製的臺南舊城區地圖,你有信心走出這座移動迷宮嗎?(圖/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研之有物提供)

市區改正:取經巴黎凱旋門

1900 年臺南市區計畫委員會的技師長野純藏(時任臺南醫院長),以公共衛生為目的遠赴歐洲進修、參訪巴黎萬國博覽會。在那時看到巴黎凱旋門的規劃,也就是圓環加上放射狀道路,發現這種城市設計更利於聯絡各地。

棋盤式的街道,加上圓環和放射狀道路,形成對角線的捷徑。(圖/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研之有物提供)
棋盤式的街道,加上圓環和放射狀道路,形成對角線的捷徑。(圖/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研之有物提供)
紅線是市區改正後的道路,臺南舊城區與城外變得四通八達。 (圖/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研之有物提供)
紅線是市區改正後的道路,臺南舊城區與城外變得四通八達。 (圖/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研之有物提供)

因此,長野純藏回到臺南後與委員會討論,將移動迷宮重整成棋盤式的整齊道路,並加上圓環與放射狀道路,形成對角線的捷徑。路不熟的人車,就能更快找到目的地。

圓環:交通與統治的中心

《臺南歷史地圖散步》作者之一曾令毅說明,市區改正後的道路,有助於巡邏、救災。例如,緊鄰湯章德紀念公園圓環的臺南合同廳舍,建於日治時期,內有臺南最早的消防隊(消防組詰所),並建有一座高聳的「望火樓」,做為消防瞭望臺。

消防隊員在高塔上發現某處失火冒煙,就能在棋盤式地圖上點出位置,立刻派出消防車救火。但若是市區改正前的彎曲巷弄,火燒眉毛的消防隊員還得花費許多時間找路。

原臺南合同廳舍,高塔是消防瞭望臺。(圖/維基百科,研之有物提供)
原臺南合同廳舍,高塔是消防瞭望臺。(圖/維基百科,研之有物提供)

如果你曾經到臺南市區旅行,一定會經過湯章德紀念公園圓環。這個圓環,除了串聯七條放射狀幹道,周圍也分布日治時期的重要機構,包含臺南合同廳舍、臺南州廳、臺南警察署,甚至 1907 年還曾豎立兒玉源太郎的石像。換句話說:

圓環,不只是交通的集合點,也是展現統治權力的中心。

此外,一個又一個的圓環,像城門般區隔了臺灣人和日本人的生活空間。例如下圖所示,圓環內的舊城區以日本人居住為主,而圓環之外的新開發棋盤式區域,則多居住臺灣人。

《臺南歷史地圖散步》編輯賴國峰提到,日治時期劃設的新遊廓(性產業區域),也分布在圓環之外、臺灣人居住的區域;但遊廓的主要客群,則是舊城區另一端日本軍營裡的官兵。

透過圓環和棋盤式道路,區隔日本人、臺灣人的生活場域。(編註:色塊標示為約略範圍)( 圖片/明治四十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研之有物提供)
透過圓環和棋盤式道路,區隔日本人、臺灣人的生活場域。(編註:色塊標示為約略範圍)( 圖片/明治四十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研之有物提供)

為了蒐集《臺南歷史地圖散步》的資料與照片,編輯團隊多次走訪臺南。雖然圓環讓日治時期的交通變得便捷,但模樣相似的圓環,卻一度迷惑了編輯團隊。

主編李佳卉笑說,「我們拍完阿龍香腸熟肉、再去赤崁樓取景後,因為分不清車子是停在西門圓環、還是小西門圓環,結果在臺南街頭步行許久,尋找被遺忘的車子。」

這段趣事,或許呼應了《臺南歷史地圖散步》的編採初衷:臺南不是只有美食,城市空間本身的配置規劃,就有許多值得探訪的歷史。

除了本篇介紹的圓環,更多臺南的歲月變化,都收藏在《臺南歷史地圖散步》。( 圖/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研之有物提供)
除了本篇介紹的圓環,更多臺南的歲月變化,都收藏在《臺南歷史地圖散步》。( 圖/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研之有物提供)

文/林婷嫻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研之有物(原標題:臺南為何圓環多?翻開《臺南歷史地圖散步》找原因)

責任編輯/趙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