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特勒的某些追隨者看來,他是一個英雄,一個失敗的救世主;但在其他人眼中,他是個瘋子,在政治上和軍事上是個蠢才,是個不可救藥的殺人犯。
作為國家社會主義的化身,以及第三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希特勒集鎮定、智算、果斷等各種天賦在身,可謂是近乎完人的存在;然而,優秀的天賦助長的還有他那深不見底的野心,在無法控制的野心唆使下,整個世界被他帶入了無盡的深淵,德國成為了他烏托邦幻想的魁儡工具,人民成為了他恐怖統治下的犧牲者。
最終,希特勒的名字由此從英雄轉為暴君的代名詞,十惡不赦的殘忍屠戮,成為了世人對他的唯一印象。也因此鮮少人知道,其實在加入德國工人黨(納粹黨前身)之前,希特勒也曾與一般人一樣,每天為了三餐著想,沒有崇高的志向,甚至可以稱得上只是時代下的一位無名小卒。
1913年的春季,希特勒因為雙親逝世,加諸未能考上藝術學院,一路流浪到了德國的慕尼黑,如同在維也納一樣,希特勒也只是一貧如洗的流浪漢,沒有親朋,也沒有職業,然而歷史的發展往往是戲劇性地發展。1914年戰爭爆發,同年8月3日希特勒上書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申請參加巴伐利亞兵團,這次申請獲準,也就是希特勒人生舞台的關鍵,正如他日後所說:
「由於歡喜若狂,我跪在地上,衷心感謝上蒼讓我有幸生於此時。」
希特勒的首戰:伊普雷戰役
10月21日,希特勒隨著自己的聯隊乘著火車高唱凱歌開往前線,在寫給慕尼黑友人恩斯特・赫普的信中,希特勒描述了在伊普雷第一次參戰的情景:
「一陣陣砲彈在我們頭頂呼嘯而過,在林子邊緣爆炸,樹木被削倒,好像它們是稻草似的,我們好奇地觀看著,此時,我們尚不知有任何危險,我們誰也不害怕,大家都焦急地等待著衝鋒的命令。」
不過很快,希特勒就體驗到了戰爭的殘酷:
「我們衝鋒了4次,都被壓了回來,這群士兵除我之外僅有1人生還,而他最終也倒了下去,1顆子彈打穿了我的右袖,但如同奇蹟一般,我卻安然無恙。後來我們發起了第5次突擊,這次我們佔領了林子邊緣和農莊,戰鬥持續了3天,團長戰死,副團長受重傷。」
希特勒冒著猛烈的砲火找到了一名軍醫,兩人協力將副團長拖到急救站。據希特勒說,他所在的第16步兵團僅存軍官30名,士兵總數不到700,倖存比率只有五分之一,但進攻的命令不斷下來,最終德軍以慘痛的代價奪取了伊普雷。
此次攻勢結束之後,英法兩軍為了防止德軍繼續突破,開始建築壕溝,德軍在幾次衝鋒被擊退後,也有樣學樣地挖起壕溝,兩軍陷入了敵不動我不動的膠著。希特勒此時已經不是普通士兵了,而是被上級選中擔任了個傳令兵的職位,這個職位死亡率非常高,總是要爬出戰壕,暴露在敵人的視野中,才能往於後方及前線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