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兩人從未講明愛意、雙方後來也都有各自的對象,彼此心中仍保有有一份重要的地位。「如果搬到現代來看,故事大概就是女演員、導演及富二代的愛恨情仇!」佳嬿笑說。
劇組用心重現日治時期紅豆麵包,是她最懷念的滋味
在《紫色大稻埕》中,導演葉天倫重現日治時期台灣商業最繁榮、同時也是政治、藝術、文化重鎮大稻埕一帶的日常,而一齣精良的時代戲中,場景、服裝、道具、語言所有細節都馬乎不得。
談到整部戲劇的製作,佳嬿展現出童心未泯的一面。在拍戲期間,她一踏進棚內便會開始東看西看,端詳劇團後台陳設的古鏡、化妝品、肥皂盒,其中她最喜歡研究「喫茶店」裡的物品,即使只是放在櫃檯裡的,劇組仍然會用心還原當時才有的甜點。一場戲中,如月和逸安於聚會中發送食物,數十個紅豆麵包請甜點師傅特製,重現古早味要價不菲。
「一口就要50元,但真的好好吃!」她回味無窮,甚至還能仔細描述紅豆麵包的口感。
「這是一齣很有溫度的戲!」從戲劇看見台灣最溫暖風景
此次《紫色大稻埕》拍攝經驗,也讓佳嬿對於台灣文化的保存有了更多的想法。
「化完妝、做好造型、走到場景,感覺就是到了一個不同的時空,會覺得很有趣,但這卻是當演員才能的體驗!」她語重心長地說,台灣既然擁有多樣貌的文化,就應該盡力去維護,古蹟所代表的是地方特有的文化、故事,而《紫色大稻埕》也是一個機會,讓觀眾穿梭於主角間的愛恨情仇,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了解當時的畫家眼中的台灣、了解當時的社會,讓我們與這塊土地有更多情感連結。
「這是一齣很有溫度的戲!」回想起拍攝過程,一場逸安一家人搬離舊茶行的戲,眾人望著空蕩蕩的場景,對著美好的舊時代告別,說到這場戲,佳嬿甚至抱起雙手、眼框泛紅起來,「還是覺得很不捨、很感動!」。
透過《紫色大稻埕》,導演葉天倫用自己的鏡頭向大家說一個故事,而佳嬿穿梭於那繁華新舊時空裡,讓我們看見無論是1920年代欣欣向榮的大稻埕,或百年後的今天,台灣都是一樣地溫暖、一樣地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