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大學免學費和再教育制度的重建

2016-06-10 06:00

? 人氣

教育的改革是要負責化、普及化及成果導向,在這種的制度下,沒有公立和私立、大學和專科、正規和進修班的差別。(取自國立聯合大學網頁)

教育的改革是要負責化、普及化及成果導向,在這種的制度下,沒有公立和私立、大學和專科、正規和進修班的差別。(取自國立聯合大學網頁)

台灣要經濟改革和提高人民所得的前提是需要有知識、有技術的人才。引進外國人才是本末倒置的作法,反而暴露出台灣教育的失敗。再者,外國人才為什麼要來台灣?全世界一流人才的第一志願是去美國、歐洲等高報酬、生活水準高的國家,台灣應該做的是培養台灣人才,提高人民的收入,改善生活環境和品質,國家富強、經濟成長後,自然可以吸引外國人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今天台灣高等教育的失敗是多方面的:

  • 教育制度封建化
  • 教育不公平
  • 教育結果不能用

台灣高等教育的失敗

教育是學習,學習的目地是使用。在今天的時代,小學、初中和高中都是準備教育,大學和專科教育是準備入社會工作的教育,因此大專教育的結果是「要用」。過去的封建制度下,讀書是去考試做官的,不是「用」來找工作賺錢的。如果大專學生受教育的結果是要「用」的話,那對大專教育的經費的分配應該以大學畢業生有多少能「用」來決定。怎麼決定大學畢業生有多少能「用」呢?那就是要看年輕人就業的結果了:畢業生就業百分比多少、收入多少、有多少工作是和本科有關等等的分析。換句話說,大學教育的經費的分配應該以市場導向。

可是今天台灣的大學的發展和經費的分配是封建化的。第一,教育經費的分配是教育部決定,不需要了解市場需求。第二,教育經費主要是給公立大學,培養少數的「頂尖」人才(elite class)。絕大多數的年輕人上不了公立大學,只能望洋興嘆。今天花在台大學生的經費是東海大學的三倍半,那樣的分配對納稅人是不公平的。老實說,今天配合市場需求而產生新的教學主要的來源是私立大學。原因很簡單:生存。公立大學靠政府拿錢,私立大學必須畢業生要能就業,才能找到學生。

叧外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些公立大學的經費和運用的話,就會發現許多錢不是用在「教」大學生,而是投入在研究、設備、人事和房屋上。今天的大學教授「教」大學生的時間少,用在研究、研究所教學和外務的時間多。教授做研究和教研究所是好事,不過要和大學分開。也就是說大學部和研究院應該各自獨立,各有各的預算和師資。大學部的任務是教大學生,畢業後就業研究院做研究和培養研究人員。

前面提到台灣要經濟改革和發展的話,第一件事要培養有知識、有技術的人才。這裡很重要的一環是進修或轉行再教育。今天許多人因為在科技或市場需求改變下失業的,這個時候非常需要「再教育」,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往往新的技術不是能夠在三個月的補習班能學到的。以軟体程式設計師來說,大概最少需要二年時間才能學到一些基本的技術。所以政府為了要台灣經濟改革和發展,必需在大專學校提供免費的進修或再教育的機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