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田也著手調整分店的經營型態。麥當勞的分店可分成直營店與加盟連鎖店兩種,在過去藤田時代,直營店約占7成,加盟連鎖店約3成。加盟連鎖店以擁有數家小規模店面的加盟者為核心,相較於直營店,競爭力較強。原田因此判斷,直營店數若過多,將會拖垮整體企業的戰鬥力,因此他開始著手改組直營店的配置。
雖然最終日本麥當勞直營店減少至三成、加盟連鎖店則增加為七成,但在調整過程中,不論直營店或連鎖加盟店,營收欠佳的店面紛紛倒閉,因此實際上全國總分店數已慢慢減少。
從圖表3可得知,自從原田2004年出任執行長、逐步調漲商品單價以來,日本麥當勞全國營業額在六年內(統計至2009年為止)成長為原來(2003年)的1.4倍。從整體營業額來看,該公司的業績確實成長了,但平心而論,6年才增加為原來的1.4倍,平均每年成長不過23%左右(1.4÷6≒0.23),偏偏多數媒體都以此為報導核心,一般人也就跟著讚嘆了起來,這也是缺乏資料判讀能力的惡果。
壓垮日本麥當勞的最後一根稻草
簡單來說,原田魔法的具體內容,便是著重於「調漲價格」與「店鋪重整」這兩件事。原田之所以被讚譽為擁有經營魔法,是因為日本麥當勞在他的帶領之下,全國營業額大幅成長,但該公司獲利增加的真相,並不是直營店的收入變多,而是因為原田積極拓展加盟連鎖店的數量,促使加盟金增加所致。這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經營之道,不過是因為原田懂得判讀各分店的財務報表,並使獲利與虧損店鋪的占比達到最適化罷了。
再補充一點,儘管原田的經營策略一開始效果很好,但到了2012年左右便漸漸走下坡。實際上,壓垮日本麥當勞的並不只2014年的食安問題而已,該公司各高層如今紛紛急著出脫股票、換取現金,經營虧損金額更逼近400億日圓,與過去的盛況完全無法同日而語。
日本麥當勞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食安風暴後全國民眾的自主抵制,其實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追根究柢,正是因為該公司先前太愛降價促銷,在原田上任、決定調漲商品價格後,開始讓消費者有了「麥當勞並沒有想像中便宜」的印象,漸漸不再上門的緣故。
麥當勞與摩斯漢堡根本不是同業,怎麼比?
當日本麥當勞業績變差,對原田的評價也跟著改變,外界開始出現尖銳的批評;新聞媒體及各大網路平台,也經常將競爭對手摩斯漢堡拿來比較,不斷稱讚後者的經營多麼優秀,並暗指麥當勞的失敗是因原田的種種誤判所致。
摩斯漢堡持續、穩定的獲利(儘管整體營易額仍是衰退的),其實也和原田魔法一樣,不過是一種集體迷思罷了。若真的逐項比較分析,就可看出其中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