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沒病,卻老愛謊報症狀、博取同情。原來這些人是得了「這種病」

2019-06-01 08:30

? 人氣

(圖/照護線上)
(圖/照護線上)

那要怎樣從中看出端倪呢?以下幾點或許暗示著病人有罹患「孟喬森症候群」的可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 疾病史戲劇化但又前後不一致

● 一旦開始治療,又跑出新的、無法解釋的症狀

● 狀況變好後,很容易又復發了

● 對醫學名詞或教科書如何形容疾病非常熟悉,描述症狀時很像在背誦教科書

● 檢查結果都是正常,但患者又會跑出新的症狀

● 不希望醫師與自己的家人、朋友或過去的診治醫師會談

● 萬一發現醫師好像快拆穿他的謊言,就會再換一間診所或醫院

● 四處求醫,在不同城市找過許多醫師

● 就醫時說自己過去得過很多病,卻沒有什麼醫學文件證據,可能推託自己都一直住在國外

● 大費周章地找很多醫師診斷、看病,但說到治療就變得很遲疑

(圖/照護線上)
(圖/照護線上)

接下來我們來看另外一個疾病: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

孟喬森症候群說的是自己表示身體有很多不舒服,而「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則是指,「照護者」透過加工「被照護者」的病情,來博取大家的注意力。這裡照護者通常是媽媽的角色,被照護者通常是其小孩。媽媽本身可能有醫療照護系統的從業經驗,同樣的也不是為了物質上的回報而加工小孩的病情,而是希望博取大家的關注,能在社群網站發文說:「啊!今天小孩又住院了!」或貼出小孩重病的相片。

(圖/照護線上)
(圖/照護線上)

美國曾有幾個案例,像是媽媽故意多次餵食五歲小孩過量的鹽,創造小孩體弱多病的模樣,衝高部落格人氣;或媽媽多次試著拿枕頭等悶住小孩,使其窒息,再送往急診室說「小孩突然臉色發青」或「小孩可能突然癲癇發作」,追查起來,媽媽照護過的親生兒女或鄰居小孩等有多人都因類似的窒息事件送醫或死亡。當醫療人員試著解決小孩的病症、找出病因時,患有「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的媽媽表面上看起來很慈愛及關心小孩,有時甚至是過度介入醫療,但卻會持續暗中加重孩子的傷勢。

(圖/照護線上)
(圖/照護線上)

因此這類的小孩會因很多奇怪、無法解釋的症狀而住院的醫療史。小孩的狀況變差常在媽媽單獨於身邊時發生,由媽媽自己回報,但醫護人員不曾觀察到同樣的狀況,後來小孩的檢驗結果與症狀很不相符,或在小孩的尿液、血液、糞便檢體找到不尋常化學物質。小孩住院時症狀會恢復,但一回家又變糟(例如住院時從未癲癇發作,從未有臉色發青的狀況,但一出院就又因為臉色發青,血氧下降而被送到急診)。另外就是回顧家族史,同一個家族中小孩有不僅一起的不尋常案例或死亡(曾有媽媽因兒女都是怪病死亡上新聞,被稱為是「全國最可憐的母親」,七十多歲時這位母親才承認自己謀殺了多位親生兒女,兒女根本不是怪病死的,是死於媽媽策畫的謀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