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揭讓媒體人最無奈10句話,再有理想都孤掌難鳴啊

2019-06-14 11:54

? 人氣

(圖/公視,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公視,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6名:被收視率、流量追著跑

收視率那麼爛、流量又沒達KPI;你這題目沒人要看沒流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用電視播新聞的時代,媒體人被收視率追著跑,網路新聞當道後,主管開始訂定各種KPI,重視每篇新聞的點閱、瞬間流量,每天都要想辦法尋找「會中」、「有爆點」的題材和新聞點。為了收視和點閱,滿足、挖掘那些網友「會吃」「愛吃」的題材也變成媒體人必備技能,沒達到該死的KPI,也管不著網友愛吃啥,差不多也要回家吃自己了。

(圖/公視,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公視,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5名:網路文章抄成新聞報導

記者都不報、記者快來抄、記者只會抄。

到底是網友愛看記者抄的新聞,還是記者愛抄網友貼的東西,總之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羅生門。有時候網上爆出幾條事,網友會希望「記者快來抄」,媒體沒有動靜就會挨罵「記者都不報」,記者從網路挖了幾條題材,卻又被酸「只會抄」,有時都快搞不清楚,到底是跟還是不跟呢?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4名:政黨色彩濃厚,立場偏頗

親藍、親綠、親中不要看。

台灣大多數媒體,幾乎都有政黨色彩,這是眾所週知的事,也是難以改變的文化,畢竟電視台需要資金、也必須有所收益,高層們也各自有友好的政商人脈,因此特定媒體有特定的立場,在自由的台灣是一件非常稀鬆平常的事,至於立場偏頗的問題,也還需有媒體識讀的閱聽眾自行選擇吸收或者不認同,並且勇於檢舉警告,才有機會逐漸改變媒體文化。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3名:天災人禍衝第一線卻被質疑

不休息衝現場幹嘛?妨礙救災啊。

重要災情發生時,媒體從業人員往往放棄休假、緊急到災區進行報導,希望能讓閱聽眾及早知道情況。不過部分民眾對於這份辛勞並不友善,太早到被嫌礙手礙腳,太晚又被罵沒有最新的即時。其實媒體前往第一線並非作秀,而是希望能將消息傳遞出來,達到警示、提醒、監督、幫助的作用。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2名:假新聞氾濫,民眾不信任媒體

垃圾媒體都亂報、做假新聞;媒體製造業。

有些非專業的團體利用網路資源散佈假新聞,為了各式各樣的私人利益目的,卻成為媒體圈的老鼠屎,讓媒體在閱聽眾心目中被貼上「造假」的標籤,閱聽眾的不信任感也越來越重,逐漸形成媒體與民眾之間各種衝突的惡性循環。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1名:背負獨家、搶快壓力

別家都報了,你還在幹嘛?

無論是中文「新聞」還是英文「News」,都代表了不只要「新」,而且還要是「最新」,要能夠達到這樣的標準,速度就得快,而且必須在競頻還沒反應過來之前,搶得頭籌,才能掌握第一波流量與關注。

這樣抓住大獨家的過程需要抓準時機,也需要經驗的累積,對媒體人而言是榮譽,也是莫大的壓力。

能夠完美做到既是獨家又是最快最新,不被別人破梗,實在不容易,在這些要素的權衡中,新聞的查證、確認往往會受到質疑,矛盾的是,閱聽眾希望獲得最新最快的獨家,卻又總是認為最快最新的是假消息。

(圖/公視,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公視,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網路溫度計提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網路溫度計(原標題:【你問我調查】其實我沒忘記初衷!比「妓者」更傷,媒體人最無奈的十句話)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