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卻拉大了與媒體的距離,媒體從業人員無奈的事情,你知道嗎?
誰教誰播新聞?
無論是菜鳥還是老鳥,一腳踏進媒體圈的新聞人,都會在某些時候感到無奈與茫然,科班出身的媒體人更會發現,課本上的是一回事、老師說的是一回事,而網友教你怎麼播新聞,又是另一回事。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熱播,呈現了新聞媒體與社會議題、閱聽眾之間的交集、碰撞,只是現實中的媒體與閱聽眾之間有比戲劇太多拉扯、矛盾與無解,《與惡》詮釋的只是媒體工作的冰山一角,為了戲劇張力更加強了部分情節渲染,卻因此拉開民眾與媒體的距離。
今天的DailyView網路溫度計,就要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帶大家更深入來看看,新聞媒體工作者最無奈的十件事,到底有解、待解還是無解?
第10名:負面新聞報導遭網友質疑
可不可以不要報這種負面新聞;好的不報、報壞的;媒體就是社會亂源。
有些網友特別喜歡正能量題材的暖新聞,但媒體本來就不能只是隱惡揚善,總有些負面、與大家息息相關的新聞需要被報導,卻經常挨轟「怎麼老是報這些」,被認為媒體讓大家的生活充滿更多負能量。其實,揭發黑暗面的新聞能讓大家借鏡,反思我們的社會是否出了什麼問題,也是媒體的功用之一。
第9名:經營需要錢,被廣告商綁架
這一定「葉佩雯」。
媒體需要經營與收益,才能確保持續運作,確保員工有薪水,卻經常得面臨業配的爭議挑戰,當業配成為新聞時,到底算是一則廣告,還是一則新聞呢?有時連主管、廣告商都沒有辦法說個分明,有網友認為業配文就是用錢造出來的假新聞,這樣的理解並不正確,更深深造成許多曲解、誤解,業配對媒體而言是不得不存在之惡,如何在賺錢與新聞自主找到平衡點,是媒體人共同的功課。
第8名:重要國際新聞篇幅小
只會寫廢文,都不報國際新聞。
有些自認比較有sense的網友,經常敲碗要看國際新聞,順便抱怨怎麼老是一些改寫新聞、雞毛新聞、蒜皮小事……其實自己主動谷歌也是一種接觸國際的方法。對有收視、點閱壓力的媒體而言,國際新聞的量往往就會被其他更有收視率的新聞給蓋過,從商業考量的角度來看,捨棄也是有限時間的無奈之選,如果真的想改變這樣的文化,除了媒體人的努力之外,也需要閱聽眾多多觀看的幫忙。
第7名:時間、流量壓力導致出包多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妓者不意外;台灣記者平均智商30。
面對時間速度和收視點閱的壓力齊下,無論任何人都會有出錯的經驗,老道的媒體人都有可能吃不消了,更何況在這個流動快的職場,無時無刻都有新人報到,如果無法應付這樣壓力大的環境,隨時都可能被淘汰,媒體人需要讓自己光速的成長,在這樣的窘境下,不出包是萬幸,需要加倍再加倍的努力與機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