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回歸自然、尋找自我開始,「白色小屋」店主Zuvonne在台南找到一個心靈可與之對話的老房子。在這裡,她以感受力聆聽老房子的需要,在密切的互動之間,尋找空間最佳的利用方式,讓這裡自然地發展成一種舒適的狀態,並透過分享,與更多人產生連結。
走在這一條安靜的巷弄裡,午後的陽光斜斜地灑下,在地面上與圍牆上畫出不規則的房屋與樹影輪廓。這樣的光影彷彿是從某個記憶裡面飛來,或許是一種似曾相識的既視感,也或許是更為玄妙的一種心靈觸動。
在這樣悠悠的靜謐當中,一棟典型的六○年代透天式宿舍就坐落當中,小小的院子被一道竹籬牆包圍起來,白色的門前一片綠色的生意盎然,意境上倒是頗符合「白色小屋」字面上給人的清爽純淨。
一頭細細的捲髮,帶著點純真的氣質與靈氣,店主Zuvonne其實生命中大半輩子卻是在台北這樣的大染缸裡度過。從高中起,就從屏東家鄉獨自遠赴台北學畫、生活,然後戰戰兢兢地在職場上打拚。但是,在一次旅行中,她發現工作並不是絕對的,不是她的全部,更不是她的人生。她在像是第二個故鄉一般的蘭嶼發現生活的單純,開始了解大自然和自己的生活是多麼地密切。雖然旅行後又回到了台北,但是她開始在心裡醞釀一些情緒,在心中種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
在那趟旅行中,她認識了兩位來自台南的朋友,於是她又做了一次台南的小旅行。「第一次到台南,我看到樹上結了黃色的花,在風裡頭搖擺,我在心中驚呼:這是哪一個國家? 怎麼這麼漂亮!」她急忙去詢問這是什麼樹,然後知道它是阿勃勒,這也成為她愛上台南的原因。
於是她決定在台南找一個可以讓自己畫畫的工作室,希望回歸到一種真正的生活狀態。有一天下午,她來到長榮路這邊的巷子裡,在屋頂上看著隔壁街道的欖仁樹,她感到一陣風吹來,那時她覺得,就是這裡了!於是決定承租下來。
剛剛好的舒適狀態
承租之後大約半年的時間,她每個週末都搭車下來台南整理房子。這一棟三層樓的透天宅,大概有四、五十年的歷史,最初是美軍所屬的美國學校眷村。一開始Zuvonne只是想把這裡規劃成自己可以畫畫和生活的地方,但整理的過程,她發現這裡應該被開放,與其他人分享,於是就這樣,這個空間慢慢地演化成一個包含了畫廊店面、無償工作坊的複合式空間。
「分享這件事情現在在我的生命裡很重要。每個人都擁有許多潛能與展現的能力,透過分享啟發每個自我,體驗更多不同以往的過程。」
「很多人都忘記了感受力這件事情。」Zuvonne微笑地說著她和這棟房子的互動過程,很多人以為學設計的她是用設計的角度在規畫空間,但她其實卻是用另一個角度去觀察事情,「不怕你笑,有時候我是透過直覺力與夢,去感受它想要告訴我的狀態。我會去感受它,這樣做會不會對你舒服? 我是不是會造成你的傷害? 你會知道它是開心或是有別種狀態。」這不只是一種比喻,像是奇幻電影「阿凡達」裡的主人翁一般,她讓自己與老房子做「連結」,只要與環境融為一體,便可以感受到房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