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最具破壞力的情緒
哪種情緒最具破壞力?大多數人都會回答「憤怒」或「恐懼」,但事實上是「羞恥」。羞恥是殘酷、暴力和毀滅性的關係之源頭,也是很多上癮症的核心。羞恥會摧毀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其威力之大,其他情緒都比不上,它會讓人深深感到殘缺、自卑、沒用、不值得愛。一個人的羞恥感若是太巨大,他也會深陷於自我厭惡,以至於自我毀滅甚或自殺。
羞恥也比其他情緒更隱伏又無孔不入,且不容易被辨認出來。它會占據你的身心。當你感到羞恥,那就像有人拿針戳你、洩你的氣,讓你感到沮喪、虛弱、癱軟。在身體反應上,有人形容羞恥就像被火燒灼一樣;有人說感到羞恥時會面紅耳赤,或者麻木─毫無感覺。也有人感到反胃和心跳劇烈。很多人的經驗是說不出話或無法思考,以及強烈地想要逃離現場。
羞恥是一種內在深層的被曝露與無價值的感受。當我們感覺到羞恥,會很想躲起來。這種心理反應會表現在身體上,我們會垂頭縮肩,向內蜷曲身體,好似要把自己隱藏起來。這種身體的表現往往會伴隨著「我很沒用」或「我好蠢」的念頭。深刻地感到羞恥的人,在內心深處潛藏著自己有缺陷或自己討人厭的想法,他們覺得自己沒價值、不值得愛或很糟糕。
羞恥也會讓我們感到孤立、隔絕於人群。歷史上的許多文化中,踰越社會規範的人會被放逐在外。羞恥的感覺就像遭受驅逐,不配與其他人同在。
羞恥也會讓我們和真實的自我隔絕。為了保護自己,我們打造了一副精美的面具─堆起笑容、討好他人,試著表現出自信─來隱藏真實的自我,讓別人看見我們自認為更好的自己。格森.考夫曼(Gershen Kaufman)在他的經典著作《羞恥:關懷的力量》(Shame:The Power of Caring ,1992)中說得好,羞恥感「是一種傷害尊嚴、被擊垮、有罪過、不如人、與人疏離的感覺」。
區分羞恥感和罪惡感
即便是在專業的治療師之間,對於如何區分羞恥感和罪惡感(或者說,若兩者之間真有差別)也少有一致的共識。我們不需涉入這項爭議的細節,在此我要點出我認為最有幫助的觀點。
羞恥感和罪惡感很相似,兩者都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糟糕。不過罪惡感可以理解為,因為違反某個重要的內在價值或行為規範而對自己感到失望,而羞恥感也是對自己感到失望,但並沒有違反任何價值。一如考夫曼的解釋,「這兩種經驗的內涵不同,就像感到不夠格和感到不道德之間有所差異」(1992)。
有些人則是這麼解釋羞恥感和罪惡感的不同:當我們感到罪惡,是因為自己所做的事或疏忽的事而覺得自己很糟糕。當我們感到羞恥,是對自己是怎樣的人感到很糟糕。換另一種方式來說,有罪惡感的人害怕受懲罰,有羞恥感的人則害怕被遺棄。當我們有罪惡感時,我們要學習「犯錯是沒關係的」。當我們有羞恥感時,我們要學的是「做自己是沒關係的」。
另一個差別是,羞恥感起因於公然曝露了自己的脆弱,而罪惡感是一種私密的感受,起因於達不到自己內在標準的挫敗感。當別人發現或知道我們很無助,我們會感到可恥,也會覺得遭到曝露。不過,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的問題是自己造成的,我們不會感覺到脆弱或程度相同的曝露感。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受虐的受害者往往會把受虐的原因怪罪到自己身上。因為比起無助而感到羞恥,感到罪惡相較之下輕鬆得多,也比較不痛苦。
罪惡感和羞恥感之間還有另一個不同點,那就是我們不會因為懷有罪惡感而覺得很糟糕,事實上這常常會被視為好事,尤其是從他人的眼光來看。如果你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罪惡感,別人更容易原諒你。但是羞恥比較是一種難以磨滅的烙印,以至於我們甚至會因為感到羞恥而羞恥。這多少是因為羞恥感和自卑感之間有強烈的相關性。我們深信羞恥感應該被隱藏起來,在重視成就與成功的文化裡尤其如此。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心靈工坊出版《這不是你的錯:對自己慈悲,撫慰受傷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