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級分就能上台大,繁星對認真念書的孩子公平嗎?對台灣教育的反思

2016-07-22 15:53

? 人氣

2016年指考成績單剛寄發,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預估,指考分發錄取率將達99%,似乎宣告「人人都能上大學的時代」正式報到。如今,學子們拚搏的不是「考上大學」,而是「考上『好』大學」。因此,當學測48級分,就能以繁星推薦上台大,自然引起各界譁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相較過去習以「分數」論高低的大學招生方式,繁星錄取的首要條件,比的是高中三年的「全校排名」,其次才是「學測級分」,於是繁星成了「鄉下狀元」考上名牌大學的勝利方程式。自從2007年清華大學首次以「繁星推薦」招生,起心動念以此找出「考試考不出的人才」,以及多元選出學習動機強的學生。

十年來,繁星錄取的大學新生平均超過11%,今年已有69所大學釋出超過15,000個繁星名額,從前難得考上國立大學的非都會區高中畢業生,因為繁星推薦考上國立名校。

鄉下狀元就近入學

在國境之南的屏東,2016年潮州高中89名學生以繁星考取大學;屏中和屏女則有4名考生藉由繁星錄取醫學系;東港高中33名繁星錄取生當中,有17位考上國立大學。如此一來,強化國中生留在非都會區選填社區高中的意願。7月剛放榜的國中會考,潮州和東港高中因為繁星推薦考上大學的好成績,在少子化的年頭,招生全部額滿,甚至有考上雄中、雄女的學生,選擇留在當地念高中。

dd
位於屏東的潮州高中。(圖/阿蔡,公有領域。)

過往「鄉下狀元」幾乎國中畢業,就得負笈離家求學,繁星推薦似乎讓十二年國教「就近入學」的理想得以實現,打破教育資源城鄉分配不均的現況。

在此同時,部分私立高中祭出高額獎學金,吸引考上高中第一志願的國中生到校就讀,原本程度不錯的學生,在私立高中三年,多半名列前茅,因此也成了私校以繁星推薦考上好大學的種子生力軍。私校憑藉著「好學生」開出的繁星紅榜,吸引更多國中生前來就讀。

繁星成了部分私中,打造國立大學錄取紅榜的捷徑,相對排擠了繁星最初設定──平衡城鄉差距的初衷。

公平與不公平的競爭

透過繁星推薦考取大學的學生,以學測級分來說,比起個人申請入學的同學,平均有5到10級分的落差,與習慣以「分數」作為大學選才標準的社會氛圍有所衝突。尤其,都會明星學校的學子,雖然學科成績高出許多,在繁星推薦卻毫無優勢可言,甚至他們會認為「繁星不公平」。何以花了這麼大的力氣,追求高分,最後卻無法反映在大學錄取成績上。

大家爭議的「考試公平」,其實奠基於「教育資源分布的差異」,學費低、資源多的國立大學,在人人都能念大學的時代裡,顯得是「稀有資源」。社經地位高的家庭,容易給予孩子相對豐沛的教育資源,而學業成績表現優異,可是當繁星的錄取名額增加,排擠的是他們以高分考取國立大學的機會。

為了追求「公平」,推出五花八門的大學考招制度,原本看似「公平的制度」,通常是順了姑意,逆了嫂意。對於考招制度有意見的家長,多半是具備「輿論話語權」的菁英階層。教育背後的深層意義,在於帶動社會階層流動,流動之際卻會損及既得利益的遊戲規則。

探索生命的解決方案

回到源頭,教育是為了教會下一代,面對生命挑戰的生存之道,光是學業成績好,一頭鑽進考試學科,其餘的能力都等上了大學再說,似乎為時甚晚。基礎學科打好根基,為的是發掘「學術型人才」,過去大學著重於學術研究,如何找到具有學術潛力的學生,以分數選才當然無庸置疑。

如今,學術能力的養成不再是大學的唯一目標,諸多學用合一、技術養成的課題,以及多元科系的出現,學科能力強弱,不再是大學選才的單一指標。繁星推薦制度的出現,就是面對大學多元發展後的產物,因此刺激社會重新思考大學的價值,以及每位學子讀大學的目的。何不放下腳步想想,除了爭取高分考上好大學外,還有哪些道路選擇,可以為人生開出更豐美的選擇,應該才是永遠持續學習和探索的解決方案。

文/魏佳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大學問想想】鄉下狀元考繁星,48級分上台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