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選摘(1):子女不要阻止父母想做的事

2016-08-10 13:51

? 人氣

剛開始照護父親時,我沒意識到父親可能會做出危險的行為,直到有一天父親去院子摘柿子跌倒受傷,我才發現父親一不小心就可能會發生嚴重的意外,從此開始小心注意父親的行動。

但是如此一來,父親連原本做得到的事情也受到了限制。如果是小孩,還能期盼今天做不到的事情,明天就能學會。沒有小孩能不跌倒就學會走路,也沒有小孩能不受傷就學會騎腳踏車,只要不是太嚴重,父母通常不會因為子女有些皮肉傷就驚慌失措。我的意思不是說小孩受傷就沒關係,而是小孩可以從受傷中學到教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是父母今天還會做的事情,可能到了明天就不會了。看著父母現在的模樣,實在無法樂觀的認為,現在做不到的事情,等一下就能學會。父母沒有力氣復健,變得什麼都不會,固然令子女困擾,但是他們隨便行動,導致跌倒、骨折,更會是問題,結果子女總是忍不住限制父母所有可能造成危險的行動。

有時候,父親會表示想出門走走。當時我已經知道父親一走路就氣喘吁吁,一下子就走不動了,因此總會阻止他,打消他難得想走路的念頭。其實父親只是想在家附近繞一繞而已,我若阻止,他便會要求我一起出門。但真的陪父親外出散步,他又走沒幾步就想回家了。父親說「夠了」時的表情很難看,讓我不禁想,早知道就不要答應陪他散步了。

其實,讓雙方都能接受、很愉快的作法,就是當父親說想外出時,子女不要多說什麼,馬上同意他的要求。了解父親的身體狀況,知道他無法走遠而事先提醒他不要勉強,並不是雞婆,但只要當事人實際走走,也會立刻發現自己上氣不接下氣。所以父親勉強自己或是做出危險的行為時,當然應該阻止,卻不應該因為過度小心而打消父親走路的念頭。

父親貧血住院時,復健十分認真,中間有休息時間,稍微休息一下之後,又馬上要求再做一次的,總是父親。

「想做」,不一定等於「能做」,兩者之間的落差便形成了「自卑」。如果做不到的事情,恰好是想做的事情,當事人心裡的壓力會更加強烈。

想要消弭「想做」和「能做」之間的差距,根本不讓他產生「想做」的念頭,的確是一個方法,但是實際執行並沒有口頭上說的如此簡單。因為人活在世上,不能只做會做的事,做不到卻不放棄,努力練習到會做為止,可以讓人感受到活著的喜悅。

想做什麼應該讓當事人自己決定,旁人不要以危險為理由,逼迫當事人放棄努力。無法輕鬆走路的父親想要外出散步,的確會給家人帶來麻煩,如有必要,是可以限制父親的行動,然而另一方面,人一旦失去欲求,做不到的事情會變得越來越多,到時候旁人再如何鼓勵,也很難讓當事人願意活動身體。

為了避免父母日益退化消沉,子女應該適時陪伴在父母身邊,防範他們遭遇危險,而不是從一開始便打消他們行動的念頭。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出版《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原標題:子女不要阻止父母想做的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