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球市調機構IDC的中國手機出貨量報告,曾經穩坐中國手機龍頭的小米,今年第2季出貨量較去年同期大跌38%,從第1名落到第4名,而前3名則分別為華為、OPPO 和 Vivo。
華為、OPPO和vivo大幅成長;小米、蘋果下滑
以「高性價比」打出名號的小米,搭上中國對智慧型手機需求強勁的熱潮,過去成功吸引大批「米粉」,更在 2014 年以 460 億美元成為當時估值最高的新創公司。不過隨著中國智慧型手機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小米的成長也遇到瓶頸。
根據《Fortune》報導,小米不僅在 2015 年未達到 1 億支智慧型手機的銷售目標,最終只售出 7 千萬支,營收成長也在 2015 年趨於平緩,僅增加 5% 到 780 億人民幣,少於 1 千億人民幣的營收目標。種種跡象似乎暗示小米聲勢已不如以往。
IDC 報告指出,在中國市場,小米最新一季的出貨量從去年同期的 1,710 萬支,下跌 38% 到 1,050 萬支;不過小米引用其他研調機構的小米出貨量數據,如 IHS 為 1,420 萬支、Strategy Analytics 為 1,280 萬支,反駁 IDC。
此外,根據 IDC 報告,今年第 2 季在全球手機市場位居第 2 名的蘋果,其在中國的出貨量也下跌 31.7%,從去年同期的 1,260 萬支掉到 860 萬支,而身為全球手機市場冠軍的三星,更沒擠進中國市場前 5 名。相較之下,華為、OPPO 和 vivo 的出貨量大幅成長,較去年同期分別成長 15.2%、124.1% 和 74.7%,光是前三名就囊括總出貨量 47%。
IDC:行銷、名人代言、實體通路合作是差異
IDC 指出,華為和 OPPO 成功擊退小米,原因在於其砸下大筆行銷費用在線下廣告和名人代言,力推產品特色。例如,華為強打旗艦機P9配備萊卡鏡頭,OPPO 則是主打快速充電。同時,華為和 OPPO 也透過和實體通路商合作,成功佔據中國第三到五線城市。
反觀小米,其主要銷售管道為線上通路,過去也大力吹捧「節省廣告費以壓低手機價格」的策略,依靠「米粉」在社群媒體上口碑行銷。不過,新競爭者也改變了遊戲規則,《Quartz》報導指出,現在中國街上已隨處可見小米的廣告。
Xiaomi used to highlight that it does not spend much on marketing, but I am starting to see more ads in Beijing. pic.twitter.com/VygDDhDMpM
— Tay Xiaohan (@TayXiaohan) 2016年7月19日
市占率下降對小米而言無疑是一大警訊,《Fortune》報導指出,儘管小米也有推出路由器、空氣清淨機、淨水器等智慧家電產品,卻只占總營收 5%。此外,儘管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也下滑,但毛利率卻較小米高。先以平價裝置打入市場,再從軟體、app 和廣告獲利的小米,如果無法提升手機銷量,未來經營恐怕將更為艱辛。
資料來源:IDC、Bloomberg、Quartz、Business Insider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原標題:小米失寵?IDC報告:中國手機出貨量華為第一、小米大跌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