劊子手這個行業在東西方社會,都曾被賦予一層神秘的色彩,不過有別於過去清朝的劊子手利用冬瓜、線香的苦練刀功,當時法國「斷頭台」的發明,讓劊子手只要拉起繩索,放下刀片,就瞬間身首分離。而在法國歷史上,有個歷經七代劊子手世襲的傳奇家族—桑松家族,其最有名的第四代亨利·桑松就是處決了波旁王朝路易十六及瑪麗皇后的執刑官,死在他手上的名單上自皇帝,下至庶民,數以千計的人們魂斷在他們的手起刀落之下……
一群被社會唾棄的執刑者
究竟「桑松」這個家族是如何發跡的?故事從第一代的夏爾·桑松說起,軍官出生的他,在1684年的動盪時期被正式任命為一名巴黎的劊子手,開始了這個家族滿手血腥的命運。當時正值路易十四建立歐洲霸權、叱吒歐陸之時,一心想將法國君主專制推向高峰的他,為了鞏固政權必然會除掉一些眼中釘,於是桑松家族就成為了路易十四手中的一把利刃。這個以「殺人」致富的家族,雖然薪資優渥,甚至被賦予「巴黎先生」、「偉大的桑松」等尊稱,但在社會上卻遭到人民鄙視,其社會地位跟「賤民」一樣,人們避之唯恐不及。
他們還因為劊子手的身分被教會拒於門外,從出生、結婚,直到死亡,都不能舉行教會儀式,在那個信仰至上的年代,劊子手是連死後也是天堂不收,地獄無門的魔鬼。與其說這個職業是「世襲制」,事實上是由於劊子手這個行業不只一輩子無法翻身,就連下一代往往被家中的社會地位束縛,迫於維持生計的無奈之下,延續這份「家族事業」。
手起刀落間,見證最動盪的法國
史書上記載了落落長的處決名單,但行刑的劊子手是誰卻沒人記得,往往也沒人在乎。然而桑松家族卻為這個充滿神秘感的職業留下了記載,記錄這個家族七代人從事劊子手的生活經歷,及震撼歷史的幾場處決過程,「劊子手世家」一書根據桑松家族的日記為本,鉅細靡遺地記載了歷史上有名人物在臨死前的遺言及當時的場景,當中更是有許多軼事及名言就此流傳下來。
像是瑪麗皇后上斷頭台時不小心踩到劊子手,急忙和他道歉,沒想到這竟成為了這位傳奇皇后最後的遺言。而實施恐怖統治的羅伯斯比爾,最後也被送上了斷頭台,但到了生命的終點,卻沒有人願意給他紙筆留下遺書,最後也沒有留下任何一句話,一代革命梟雄就這樣無聲地死去。他的政敵丹敦在臨死前也留下了一句經典名言「將我斬首示眾,是不能錯過的好戲」。另一位代表人物羅蘭夫人,她以分裂共和國秩序為罪名被送上斷頭台,但她勇敢無畏地喊出了「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的醒世名言來警告世人—沒有秩序、為所欲為的「自由」,最終會毀滅一切。
桑松家族不僅見證了法國十七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期這段歷史中所發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像是王權的殞落、啟蒙思想的醞釀與興起、大革命的爆發、白色恐怖時期、拿破崙帝國的創立及滅亡等,在桑松家族手起刀落之間,歷經了法國最動盪的年代。
慘死在自己設計的斷頭台下的法王路易十六
在桑松家族七代的劊子手職涯中,除了祖師爺外,最有名的莫過於亨利·桑松,在他的職業期間,死在他手上的上至皇帝,下至庶民,高達3000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根據記載路易十六走上斷頭台時,現場觀眾超過兩萬人,卻沈默的沒有半點嘈雜聲,在示眾遊行中的路易十六,仍保持著國王的莊嚴與平和,似乎安然接受著自己的命運。
路易十六自己走上臺階高陡的斷頭臺,他想要向公眾說話。面對王家大街及其陽臺,這個身材矮胖、面孔肥厚發紅的國王,想讓全國的人都來見證他的不幸,可沒有人能聽得到他的聲音。處刑前,他高聲向群眾發表了一段演說,「我清白而死。我原諒我的敵人,但願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表達他是為了「莫須有」的罪名而赴死,語畢後,路易十六隨即被處決。劊子手桑松,向群眾宣布了國王勇敢地走向了命運的盡頭,而群眾高聲歡呼。
諷刺的是,路易十六當年曾親自參與了斷頭臺的設計,為減輕受刑者的痛苦,他還命人將鍘刀改成三角形,沒想到自己卻死在這部殺人利器之下。
一代家族的殞落
桑松這個家族,親手斷送高達數千條人命,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最後隨著法國大革命劃下休止符,斬首刑在歐洲也逐漸式微,這才真正結束這個長達近兩個世紀的桑松家族傳奇。隨著世代變遷,法國高舉自由、平等、博愛的旗幟,斷頭台、劊子手等自然成為舊社會的產物,雖然他們在大革命時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執行了大量的死刑,但最後也隨著舊時代一起被掃入歷史灰燼。
責任編輯/潘渝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