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像書寫溫度,愛鄉少年楊曜禎,捕捉空氣犯

2016-09-04 11:00

? 人氣

對電影的熱愛,引發楊曜禎進一步了解電影拍攝、鏡頭語言等興趣,自己尋找《鏡頭之後》、《大師運鏡》等攝影美學的書籍閱讀,並與他所看過的電影相對照。上高中後,楊曜禎自學影音剪輯軟體,藉著參與電影社,嘗試拍攝短片。由於具備電影基礎,楊曜禎自導自拍的劇情短片,在校內的電影競賽中時常獲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拿起相機說家鄉故事

從影癡成為劇情短片導演,問他後來為何拍攝空汙紀錄片,楊曜禎謙虛的說,他只是想拍「正經」一點的影片。

楊曜禎說,看了紀錄片《第四公民》(Citizenfour)後,曾帶給他很大的震撼。《第四公民》記錄前美國中央情報局職員愛德華.史諾登,揭露美國政府全面監控計畫的始末。這部紀錄片讓全世界知道,美國政府背地裡做有損公民權利的事情,楊曜禎發現,影像的力量很大,能撼動與改變現實,於是他萌生拍攝紀錄片的想法。

此時,正當雲林縣公民團體推動「禁燒石油焦與生煤」立法如火如荼,楊曜禎注意到臉書上討論的空汙議題,其實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他的學校位於臺灣PM2.5濃度最高的雲林斗六,平時只要空汙稍微嚴重,斗六東邊的遠山就被遮蔽而看不見,過去楊曜禎卻以為只是雲霧太重。當他意識到自己一直身處的環境,空氣汙染竟然如此嚴重,促使他著手拍攝紀錄片。

不過,楊曜禎缺乏拍攝紀錄片的概念,不知如何著手。他只能利用課餘時,斷斷續續收集資料與影像素材;再透過剪輯,試著將畫面連綴成可被理解的影像敘事。

不同於拍攝劇情片,故事情節及影音都在導演掌握之中,楊曜禎表示,拍攝紀錄片,不在掌控中的狀況多,像是無法預料受訪者會說些什麼,完全無法想像作品最終完成可能的模樣。又或是使用有攝影功能的相機拍攝時,因受訪者談話時間太長,相機過熱而自動關機。

他還曾經到麥寮鄉豐安國小取材,從校園圍牆內,就能看見六輕工廠的煙囪,學童在六輕煙囪的背景下嬉戲,本是極具張力的畫面,卻因當地風大、收音不佳,剪輯時只好忍痛捨去。

文/游昇俯  

圖片/楊曜禎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青春共和國(原標題:以影像書寫溫度 愛鄉少年楊曜禎,捕捉空氣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