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戀童是性取向、有哥哥的男生更容易成為同志?引用次數超高的熱門論文,真的有參考價值嗎?

2019-08-23 12:14

? 人氣

ESI每年統計特定時間區間內被頻繁引用的論文,是快速了解領域影響力研究的指標(圖/Unsplash)

ESI每年統計特定時間區間內被頻繁引用的論文,是快速了解領域影響力研究的指標(圖/Unsplash)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熱點論文指在近兩個月內、近兩年發布的被引次數高居千分之一的SCI/SSCI文章,即近兩個月內最受關注的文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們整理了ESI在2017年發布的六期有關精神病學與心理學領域的熱點論文,挑選出較有趣、較多爭議、且發表於2017年的幾篇論文與大家分享。文章沒有對錯,僅作分享討論。

不叫戀童 叫年齡偏好癥(Chronophilias)

年齡偏好癥是一種性倒錯,最早由John Money提出。患有年齡偏好癥的個體的性喚起指向對象、或性吸引力指向對象局限在一定年齡範圍內。

這和年輕女孩說喜歡大叔、男人們喜歡少女不大一樣。沒有性別偏好癥的人們,在挑選性對象時,可能有自己的喜歡的年齡範圍,但實際上他們的性喚起並不侷限於那個年齡段的對象。喜歡大叔的女孩,可能也會喜歡年紀小、黏人可愛的男孩,喜歡少女的男人,可能也會喜歡姐姐。

但年齡偏好癥是指,除了個體所偏好的那個年齡段的對象,其他人都無法喚起個體的性趣

Seto在文章中,以男性為研究樣本,用年齡偏好癥的角度重新思考戀嬰癖、戀童癖、戀少癖和戀老癖等。他重申,戀嬰、戀童等這些指向特定年齡的性愛好就是一種年齡偏好癥。接著他通過分析年齡偏好癥這個謎團——分析它的病因、轉歸、幾種偏好癥之間的聯繫,展開對男性性向構成的思考和看法。

而且,Seto認為男性的年齡偏好癥,及它所囊括的戀嬰、戀童等,都是一種性取向。正如有人的性喚起指向特定的性別一樣,有人的性喚起就指向特定的年齡層。

該研究引起一定的爭論,爭論的中心在於戀嬰、戀童等是否應該被認為是一種性取向。若是被算為性取向,就是平等、去病勢的。2013年修訂的DSM-5裡,戀童和性受虐和性施虐一起被認為是一種性取向,此一改動曾引起軒然大波,導致美國心理學會專門發布新聞「澄清」說這只是打錯了。

關於性取向的成因和界限,尚且沒有定論,且即使是有明確戀童傾向的人,也不一定就會對兒童實施侵害行為。但不管怎麽說,即使某個人的性幻想對象在法律許可的範圍之外,只要不實施直接或間接的傷害行為,性幻想本身是無害的。

墮胎讓女人憂鬱 所以不准女人墮胎?

反對女性墮胎的言論通常是以「墮胎傷害女性心理健康」作為他們政治觀點的基石。的確,統計數據表明墮胎後的女性有更大的憂鬱傾向。一些政客和社會組織因此要求女性在選擇墮胎前要接受評估與諮詢,甚至直接限制女性的墮胎自主權。

想墮胎的女人,留下這個小孩,就會變得快樂了嗎?

離開研究(turnaway study)主要旨在調查非計劃內的妊娠對女性的影響。研究者通常會在醫院、婦科診所等地收集被試者,被試者則分為尋求墮胎且接受墮胎的女性、尋求墮胎但因為妊娠限制等因素無法進行墮胎手術而離開(turnaway)的女性兩組,之後再對她們進行身心狀況、經濟狀況等的追蹤調查。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利用離開研究進行了長達5年的研究,最終有效數據是956份。調查結果顯示,尋求墮胎並遭到拒絕的女性,比起尋求墮胎且接受了墮胎的女性,表現出了更多的焦慮、低自尊和更低的生活滿意度,而在憂鬱情緒方面,二者並無顯著差別。

這項研究顯示,政客試圖通過宣揚「流產危害女性心理健康」來剝奪女性墮胎選擇權是不合理的;當女性尋求墮胎時,這個要求遭到拒絕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後果。

而且,尋求墮胎這個行為背後,可能就有很多致鬱因素。並不是墮胎這個行為本身導致這些姑娘們憂鬱,而是背後的那些因素——經濟壓力、社會壓力,或是他人看不見的精神壓力——這些因素共同導致的憂鬱情緒,有時候墮胎恰恰是她們為自己的生活和未來,做出的正確選擇。

與其在這些本該屬於女性的權利上指手畫腳,不如去討論和解決一些更緊迫的問題。

根據我50年的從業經驗來看 你不會自殺

自殺想法和自殺行為(Suicidal thoughts and behaviors, STBs)是日漸受到重視的公共心理健康問題。每一天,心理學從業者,尤其是諮商和臨床從業者,都需要預測自己的來訪者或患者的STB,即使是非專業人士,偶爾也會需要判斷親人或朋友是否想要自殺。

從業者們通常認為,要治療和預防自殺想法和行為,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那個或那些能夠準確檢測到自殺念頭的風險因素。例如有研究者認為,無望感(hopelessness)是自殺念頭和行為產生的原因,因此針對無望感進行諮詢和治療可以有效預測和阻止自殺。還有研究者認為注意力缺陷障礙能夠預測兒童未來的自殺念頭和行為。

為了使從業者對50年來關於STB風險因素有更系統的了解,該研究對300多篇旨在對自殺想法和行為進行縱向預測的研究進行了元分析

他們得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這些對自殺想法和行為的預測,它們的結果只稍微比碰運氣瞎猜準一點。沒有任何系統的預測手段能較準確地(哪怕只是和隨機瞎猜的結果拉開一定差距也行)預測到個體的自殺想法和行為。從業者們對自殺行為的預測能力在50年內完全沒有提升。

研究者對這種現象提出了一些原因分析。他認為,一些風險因素的確可以預測自殺行為,但它們要起作用,是有特定情境和語境的,並不是放諸四海皆準。在過去的研究裡,從業者們對自殺想法和行為的風險因素認識都過於同質,這導致他們總看著個體心理表徵中相同的地方,這使得他們會忽視個體的一些其他問題,從而導致預測準確率過低。

當然這個研究不是在說之前從業者們用於判斷自殺念頭和行為的方法不可靠。只是即使我們的行為和想法的確都有規律可循,這些想法在每個人身上還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終究也是無法完全互相理解。面對偷偷想著要放棄的人,要準確地預見那根壓垮他的稻草,的確是很難的事情呢。

有哥哥的男孩更容易成為同性戀?

在非人類脊椎動物中,大腦的性別分化主要靠性別激素起作用,雄性激素(如睪丸酮)在大腦形成早期將它塑造成「雄性大腦」,而雄性激素水平低則會將大腦塑造成雌性大腦。一些研究者認為人類的性取向發展也有類似的規律。

先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食指無名指長度比、耳聲傳射等),同性戀女性比異性戀女性平均在產前暴露在更多的雄性激素中,這導致她們長大以後更喜歡女性。產前暴露在越多的雄性激素中,長大以後就更加喜歡女性,這一點也能推導到異性戀男性身上。大多數男性喜歡女性,因為雄性激素讓他們喜歡女性。

然而,在研究中,研究者對比了同性戀男性和異性戀男性的產前雄性激素水平,發現二者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差距。於是研究者將男性性向研究轉向母體對性激素的反應上。同時有其他研究者認為,如果男胎之前有哥哥的話,母親在懷哥哥時,與y染色體相關的蛋白會進入母親體內形成抗體,這個抗體會影響二胎男孩的性取向

總之,研究者得出結論:女同性戀比女異性戀暴露在更多的產前雄性激素中男同性戀與男異性戀雖然在產前雄性激素水平上沒有差距,但他們擁有哥哥的可能性更高。該研究高舉性向二元論的大旗,對性取向流動論進行反駁,在性學研究領域引起一定的爭論。

關於性向是先天還是後天形成的、性向究竟是不是流動的,這樣的爭論持續近百年,一直都沒有明確的斷言。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層出不窮,但許多研究結果,甚至研究出發點本身,都是為了政治目的服務。無論認為性向先天還是後天,無論試圖用這些研究結果證明什麽,關於性向形成的討論似乎總是帶著急迫地帶著某些站隊的意圖。

可是性少數群體本身呢?他們真的有那麽需要別人告訴他們,性向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嗎?他們已經站在這了,他們要面臨的疑惑和困難,哪是幾次學術拉鋸戰能解答的呢?

有氧運動改善精神分裂患者的認知功能

認知功能缺陷在精神分裂患者中普遍存在,且對其的治療效果通常都不顯著。身體運動對神經系統的改變漸漸獲得了從業者關注。

這項研究主要是一項針對2016年至今已發布的、關於體育運動對精神分裂患者認知功能的改變的論文元研究。該研究發現,指導精神分裂患者進行有氧運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在有體育教練指導的情況下效果更明顯。通過有氧運動的增加,精神分裂患者的工作記憶的認知範圍得到提升,社會認知、注意等方面的認知能力也得到一定恢復。

這項研究為鍛煉能促進精神分裂患者的認知功能恢復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雖然它在健康人的腦袋裏不一定會有相同的作用,但有氧運動對身體健康的益處似乎綿綿不絕。所以,大家還不開始運動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