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想結束這一天!時間到了硬是不睡、拚命滑手機,為何我們無法逃離「報復性熬夜」?

2019-08-22 12:19

? 人氣

心理師指出,報復性熬夜是一種補償心理,是現代人對高壓生活的無聲抗議(圖/Unsplash)

心理師指出,報復性熬夜是一種補償心理,是現代人對高壓生活的無聲抗議(圖/Unsplash)

「報復性熬夜」是我們剛造的一個新詞。很多人白天工作太多太忙,時間都被別人占去,晚上就不想睡覺,這就是「報復性熬夜」。

對「報復性熬夜」的人來說,這是一天當中最後一道儀式感,是無比珍貴的心靈港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夜晚這個屬於自己支配的時間,或者宵夜配個小酒,或者遊戲打到手酸,或者追劇補漫畫...哪怕明明睏得厲害,也得聽兩段郭德綱,刷刷抖音,熬到兩三點睡覺才踏實。

你說熬夜傷身體,誰不知道呢。大家也清楚,熬完夜迎接自己的是第二天更嚴重的疲憊困倦,以及皮膚老化、黑眼圈...

但奇怪的是,明明什麽都懂,我們依然樂此不疲的報復性熬夜。

這是為什麽?

「報復性熬夜」的爽感,其實來自一種補償心理,屬於自我防禦機制的一種。

按照個體心理學開創者阿德勒的說法:當人們因生理或心理問題感到受挫,便會不自覺用其他方式(或在其他領域)來彌補這種缺憾,緩解焦慮,減輕內心不安。

當我們總要花費大量時間用於工作、處理和別人的關係、甚至處理戀愛矛盾時,留給自己一個人的時間便少得可憐——說白了,也就只剩晚上僅有的幾個小時。

為了「補償」,我們便容易瘋狂熬夜,希望通過熬夜彌補這一天的遺憾,對生活表達一種無聲的反抗或不滿。

作為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尋求「補償」自然是有好處的:它能成為維持心理平衡的內在動力。

但補償也分不同類型:消極性補償,例如事業失敗卻通過家暴獲得成就感;積極性補償,例如通過努力學習提升氣質克服容貌的不足;過度補償,例如為了奪回失去的時間加倍熬夜。

「過度補償」往往無法給人真實情景的安慰。

我們會越來越懼怕第二天的到來,等到第二天如約而至時,自己也沒力氣承擔熬夜的各種後果,第二天晚上,只能繼續通過報復性熬夜尋求心理的補償。

長此以往,還可能造成「睡眠相位後移綜合征(Delayed Sleep-phase Disorder,簡稱DSPD)」,一種慢性睡眠紊亂。

要擺脫報復性熬夜的狀態,也不難,我們給你出幾招,主要幫你避免「過度補償」的心態。

1. 點一頓奢侈的下午茶

人都會希望能管理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為,也就是「自我控制」。當我們抵禦誘惑、克制某種沖動的時候,就是自我控制力在起作用。

而一旦自我控制過於苛刻,反而會導致我們更期待補償。

相關理論認為:每個人自我控制的時候都需要消耗自身的「自我控制資源」,一定時間內,這些資源是有限的,資源愈充足,自我控制任務表現便愈好。

如果一個人在白天就耗光了所有自我控制資源,晚上就會「失控」——你會默許自己做任何事當做補償,這時, 再想控制自己不熬夜就很難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