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日本帶有「唐」字的詞語著實很多:唐菜、唐繪、唐帶、唐織、唐傘、唐紙、唐芋、唐臼、唐木、唐絹、唐草、唐櫛、唐鞍、唐子、唐琴、唐衣、唐獅子、唐傘、唐墨、唐太刀、唐玉、唐手、唐錦、唐船等,這些物品都曾被冠以一個共同的雅稱──唐物。這裡的「唐」泛指中國,並不僅限於來自唐代的東西,也有來自宋、元、明等時期的產物。
中、日交流密切 ,「唐物」進入日本人生活
當時的日本對舶來品十分崇拜,把從海外傳來的珍貴物品全部稱為「唐物」。唐物的出現,可追溯到平安時代,《源氏物語》中就描寫了帝王接受唐物贈禮時的場景。鐮倉時代,交流禪宗的僧侶們也帶來許多唐物。到了室町時代幕府和明朝進行勘合貿易以後,更多的唐物得以輸入日本。這一時期,在足利將軍身邊司職猿樂、園藝的雜役都被命名為「唐物奉行」,成為掌管、鑒定和收藏畫卷、瓷器、漆器等唐物的專家。
其中能阿彌、藝阿彌、相阿彌三代人努力編纂出了《君台觀左右帳記》,詳細記錄了室禮(舉辦儀式時特殊的室內裝飾)所用唐物的價值體系。許多帶有「唐」字的物品,被日本傳統文化全盤吸收,並一直沿用至今。比如日本的茶道中,唐物茶碗、唐物茶罐等用語至今都還頻繁地使用中,以唐物茶罐為核心的一整套點茶茶具也被稱為唐物點前。另外,從寺院神社到一般家庭的隔扇上都裱糊的唐紙也是其中之一。
在紙上印刷紋樣的技術始於中國南北朝時期,在隋唐得到發展,奈良時代傳入日本。平安時代中期,隨著假名文字的完善,文學發展蒸蒸日上,人們需要越來越多的唐紙用於書寫和歌,因此日本人也學會了在木板上雕刻花紋,再將花紋印在和紙上的技術,於是日本有了屬於自己的裝飾紙。
後來,這些裝飾紙開始裱糊在隔扇上作為室內裝飾使用。美麗的唐紙花紋大致可分為貴族向、寺院向、茶人向和百姓向幾大類,以適應不同人群的審美需求。以眾多的寺院、茶室為發端的唐紙隔扇,直到今天還在桂離宮中使用。
戰火中生存,「唐長」老店傳承古早技藝
唐紙的製作始於當時的都城──京都。近代初期,書法家本阿彌光悅在製作活字印刷本《嵯峨本》時,將造紙術做了改良,並由唐紙師繼承了下來。江戶時代中期,造紙業飛速發展,《商人商品指南》(1824 年)中列舉了八家唐紙屋的店名,其中有一家如今仍在營業,這便是京都「唐紙屋長右衛門」(簡稱唐長)。
京都的唐紙屋大多在1864 年的武力衝突「蛤御門之變」的戰火中,損失了大量刻有花紋的珍貴雕版,唯獨唐長將家中的木盆全部裝滿水,寸步不離地守在倉庫保護著重要的雕版,直到戰亂結束。從明治時代開始,隨著文明的開化,唐紙屋一間間倒閉。今天,從江戶時期代代相傳的唐紙屋只剩下唐長一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