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日本旅遊時,除了購物、賞美景之外,你還會安排哪些行程呢?好看的衣服到處都有,但來到日本,若沒有體驗最道地的「職人精神」,那就很難在其他國家看見了…
「職人精神」指擁有一技之長在身,且對於自己的作品有極大堅持。而日本老師傅對手作工藝的堅持,正是職人精神最真實的體現。
在日本,民間日用品工藝被叫做「民藝」。1920年,由日本思想家柳宗悅提出,指大眾的日常用品,除了實用的價值外,更具美學意義。換句話說,不同於藝術品是為了「美」而創造,民藝品的美學價值,就蘊藏在實用性中。透過東京3種「民藝」,將能看見「職人」們如何讓美學從日常生活紮根,更能親眼見證這些流傳百年的工藝之美。
1. 江戶切子
「江戶切子」就是雕花玻璃工藝品,至今已流傳快2百年,始終保持都城特有的華美氣質。現在在葛飾區一帶,仍聚集許多切子老店。走進為東京晴空塔通往瞭望台地電梯製作飾物的「清水硝子」,82歲的老廠長三田隆山正在燈泡點亮的工作檯前琢磨玻璃器皿。他,是目前東京已為數不多的切子名匠。
山田先生在15歲時為了扛起家計,到工廠工作,沒想到就此沉迷於「切子」,一做就將近70年。他分享,製作江戶江子時,要先在玻璃器皿表面畫出定位線,再一步一步磨刻,才能成就美麗作品。江戶切子的花紋複雜,每個工具又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想完成一個「經典」,需要極大心力。
作品在晴空塔被展示出來,聽到旁邊欣賞的人說「還是江戶切子最漂亮」,讓山田先生很自豪。「傳統工藝就是這樣一種東西,與其用嘴說,不如默默地堅持,很多事情就會漸漸沉澱下來。」除了把技術傳承給下一代,他也持續用心創作,期待讓手上的玻璃器皿,散發最透亮的光芒。
2. 東京銀器
上川宗照先生從小生於銀器世家,聽著「鐺鐺」的錘音長大。他在中學時期接觸銀器製造,至今已有55年經驗。坐落於東京三筋地區的「日伸貴金屬」,就是他實踐生活理想的地方。
剛接觸銀器製造時的他,每天拿著石頭打磨銀塊,卻找不到自己學習的原因。他23歲那年,有天父親外出,顧客卻急需拿到銀器,因此他只好自己做出顧客指定要的高爾夫球獎盃。雖然已經交到顧客手上,他卻仍擔心作品不夠好,遭顧客投訴。但最後,他不僅沒被投訴,還被父親誇獎。這個經歷給了他信心,也成為其銀器生活的重要開端。
獨當一面後,他一方面延續父親手工製作的堅持,即使需要耗費數月、甚至一年才能完成一個銀器,也絲毫不猶豫;另一方面,也開創自己的風格,將日本獨有的榻榻米編織紋運用於銀器雕刻,也自己製作加工工具,以符合創作需求,他說:「要先學會製造工作,這樣才算得上一個合格的銀器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