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亞洲最「西」的國家當屬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推動下,西方的文化、思想和許多東方未曾見過的新事物被大量引進,其中也包括當時具有沙龍形式的咖啡店。這些現代化的事物也在日本接手台灣後接二連三地被引進,台灣第一家珈琲店就在1912年的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公園)內開幕。
但當時的珈琲店可不是像星巴克那樣賣貴桑桑的咖啡,也不是像溫州街貼滿各種海報和文創商品的小店,他們不只賣咖啡,還有賣高單價的酒水、紅茶和餐點,珈琲店裡的「女給」也是「賣點」之一……
珈琲店》文青最愛的西式摩登
珈琲店在1912年首度引進台灣,在政府與上層人士的推廣與支持下,於1930年代的台灣達到產業巔峰,最鼎盛的時期有200多家珈琲店分布在全台各地。當時的珈琲店有著華麗的歐式裝潢、精緻的家具和擺設,也販售少見的西式餐點,沿襲著西方傳統,珈琲店也是上層階級聚會聊天的首選之地。
台灣的珈琲店更是大眾化,不只把目標客群設在奢侈消費的上層階級,更主要的消費群是文人雅士與勞動階層的男性。珈琲店經常舉辦藝文展覽,也常有詩社、文學家、學者的聚會,在輕快的爵士樂中,任何人都能在象徵現代化的珈琲店舒緩神經、放鬆一下。
除了西式化的建築與氛圍能夠吸引本就熱衷追求流行的人們外,這些珈琲店還主打「戀愛的酸甜滋味」,穿著白色圍裙的年輕女服務生成了珈琲店的「靈魂」,因此在產業最顛峰時被稱為「珈琲時代」、「女給時代」。
女給》踏進珈琲店就能當鐘點情人
當時在珈琲店做接待的女性服務員被稱作「女給」,有點類似我們現在所說的女僕,她們同樣穿著有著大滾邊的白色圍裙,裡面穿著和服或洋裝,在珈琲店裡穿梭。與現在的女僕咖啡廳不同,女給們不用稱呼客人為「主人」,也不需要用番茄醬畫可愛的圖案,但卻需要「陪侍」,讓客人有「戀愛的感覺」。
20世紀初的台灣也接受了許多新式思想,男女平等、自由戀愛已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女性也被鼓勵獨立工作,女給就是在這種風氣下誕生的職業。男性們想要感受自由戀愛,卻被傳統婚姻制度束縛著,於是他們選擇到珈琲店找女給。獨立的座位和昏黃的燈光製造出曖昧氣氛,提供顧客一種限時的愛情。
不同於表演助興的藝妓,女給的工作內容更像是日式酒吧的女公關,溫柔地對待客人,並陪著他們飲酒聊天,不只會台語,中文和日文也要精通,電影、運動、小說、時事等話題也是信手捻來,為了吸引客人並進一步成為常客,她們的知識水平比一般的女性還要高。她們也能有擁有選擇客人和跳槽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