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昭和年代真實面貌!險遭拆除的日治時期豪華料亭,變身高雄最美喫茶店

2016-11-05 08:00

? 人氣

這棟位於新濱町(今鼓元街)的雙層老宅,興建於大正九年(1920年),曾是高雄高級日式料亭的「一二三亭」...(圖/作者提供)

這棟位於新濱町(今鼓元街)的雙層老宅,興建於大正九年(1920年),曾是高雄高級日式料亭的「一二三亭」...(圖/作者提供)

這棟位於新濱町(今鼓元街)的雙層老宅,興建於大正九年(1920年),曾是高雄高級日式料亭的「一二三亭」,精緻料理與藝伎表演讓這邊成為政商交際之處,後來隨著市中心東移逐漸退去繁華。

料亭幸運的躲過二次大戰美軍轟炸,戰後幾經輾轉成為船運公司、倉庫與茶館,卻在2012年差點與新濱老街廓一同遭到拆除改建,老房子的命運如戲劇一般曲折。

所幸經由「打狗文史再興會社」與居民協力奔走,街廓總算得以保留,為了讓更多人近距離了解哈瑪星的歷史,身為協會監事的姚銘偉決定承租二樓閒置空間,並以初代「一二三亭」為名,活化「高雄最老的新店」在眾人期盼之下重新開幕。

時光倒轉百年,那時日本政府剛完成哈瑪星的海埔新生地埋立工程,填海造陸建設了許多現代化設施,接連設立的政府機關讓當地成為高雄的政經中心。日文唸作「Hamasen」的兩條濱線鐵路通往商港與漁港、漁市,也是現今「哈瑪星」地名的由來。因為靠近港口與鐵路貨運便捷的誘因,再加上街道整齊與先進的水電供應系統令各行各業紛紛進駐,形成了繁華的「新濱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歷經日治與戰後兩個「朝代」,這裡在建築裝修上也經過改朝換代。最初的「一二三亭」是結合磚砌與木構造黑瓦屋頂的日式街屋建築,二樓牆身採用與四周街廓類似的雨淋板木造結構,戰後應船運公司使用需求,才改以水泥樓板與樑柱系統取代。如今ㄇ字形的雙層建築中,一樓左右兩側分別是「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的藝術家畫室與「巧拙工房」,是當初最早進駐活化街廓的藝術家空間。

ss
一二三亭的門面極具辨識度。(圖/作者提供)

十點多,入口處已經掛上印有店名的日式暖簾,就像日劇裡的食堂,店主每日早晚親自吊掛、取回,也可趁著這段時間巡視四周,無形間加深了人與環境的情感。我們低頭穿越暖簾,彷彿對於老屋敬重的鞠躬,踏進居中配置的磨石子樓梯,空氣裡安靜的只剩腳步聲,上達二樓光線轉趨明亮,外頭是順著屋身外推的窄長陽台,灰白牆面、墨色欄杆與恣意生長的植栽,低調的配色如同長者的樸實沈穩。

通往用餐區,木門上的方格玻璃隱約透出浮光,進入室內,耳邊繚繞著一曲日文老歌、櫃上擺放幾本原文書,宛如置身異國。明亮的環境裡不難注意到屋頂錯綜的樑柱結構,這是承租後空間最大的變動。

卸下原有的天花板,空間感從壓迫轉為輕鬆,外露的木構造不需雕琢也是最具時代感的工藝品。點、線、面構成的環境裡,傢俱、樑柱與樓地板被一盞盞牛奶燈調和出柔和的調性,若仔細瞧,還能在樑上看見「一二三亭」94歲生日當天重新掛上的「幣串」,珍貴的鎮宅物品見證了房子的年份,藉此祈禱可以繼續守護這間老屋與傳承歷史的人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