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舊世紀轉換之際,外科醫師會如何描述自身形象?英雄?人道主義者?科學?具實驗精神?無私?民主?近乎於神的存在?這些字彙全都能在當代描述外科醫師、外科學的書籍中找到。
1904年,在藝術暨科學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rts and science)上,美國外科醫師佛德烈克·狄尼斯(Frederick Dennis)甚至大言不慚地表示:
外科無畏無懼,宏偉耀眼、不可逼視;不僅與其他醫學形成明顯對比且地位超群。外科醫師面對人類最珍貴的財產:性命。不僅提供幫助,還能起死回生。除此之外,外科故事如此簡單而偉大,老少咸宜,任誰都能沉浸在這些精采事蹟裡。
這場贏之不易的外科發展史,講述者依其各自的目的從頭改寫、調整編排。在英國,除了工程學與拓荒探險,外科號稱是大英帝國文明最傑出的成就,也正當化了大英帝國勢力稱霸全球。相對的,美國外科醫師往往被描述成先鋒、具拓荒精神的實踐者。誠如狄尼斯所述:
沒有哪一門科學比外科更需具備無畏無懼的勇氣,而這一切都仰賴超乎常人的自律、獨立、自力更生的決心和毅力。
歐洲各國與美國的外科醫師若放下各自的國族觀點,至少都會同意外科這門專業技術無庸置疑是安全可信賴的。外科醫師使用的教科書,如埃米爾·科赫在1907年出版的《外科手術學》(Chirurgische Operationslehre)也顯示,人體沒有哪個部位是醫師鞭長莫及的。
雖自1901年起頒發的諾貝爾獎並未設置外科獨立獎項,然而在十年內,就有兩名外科醫師獲頒生理醫學獎,分別是對甲狀腺相關研究貢獻卓著的科赫,與創新血管縫合法的法國醫師亞歷西斯·卡雷爾(Alexis Carrel)。
另外如英國的喬瑟夫·李斯特、美國的哈維·庫欣(Harvey Cushing)和德國的席奧多·比洛斯等,一整個世代的外科醫師都被冠上「英雄」、「某某專科之父」的封號,並因此獲得豐厚報酬,收入比其他醫界領袖還多。
這些外科醫師也向當時手術技術和解剖專家皆無法回答的實務挑戰。比如,有些醫師一再嘗試移植組織,不明白為何總是失敗?如果能置換受傷的關節,而非單單只是移除,哪種材質最合適?假如外科旨在診斷及治療,外科醫師要如何在盡可能不造成傷害的情況下,檢查病患體內?外科醫師在展望新的研究方向的同時,亦以嶄新的觀點回顧過往,冀望改寫科學外科的歷史根基。
蘇格蘭名醫約翰·杭特(John Hunter)於1793年過世,其後百年,他的名聲、地位在在顯示外科的歷史與未來抱負之間關係密切。雖然首位為杭特作傳的外科醫師傑西·福特(Jesse Foot)立場嚴謹,但直到1820年代,杭特的前同事與學生仍熱烈推崇杭特,稱他是科學外科的奠基者,簡直到了造神的地步;甚至延續至廿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