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糌巴用青稞粉做成,是西藏人的主食」,這句話在國中地理課本學過,卻等到許多年之後,因緣際會第一次吃到糌巴,而且是自己親手做的,味道特別不同。
今年八月,跟著台灣健康服務協會(Taiwan Health Corps, THC)醫療團的腳步,再次來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展開十天志工服務。我們一起執行《喜馬拉雅山基礎保健員培訓計畫》,培力喇嘛成為保健員,讓他們有基礎能力,守護寺院同儕與鄰近社區居民的健康。此行合作夥伴Phullahari 寺院,每天為我們準備午餐,另外,課程上午、下午各有一次20分鐘休息時間,這一天,除了tea time原本就有的熱香茅茶,熱開水,熱牛奶,還多了青稞粉、奶油和油酥茶,讓我們體驗手作糌巴。
參加培力的小喇嘛,這時成了手作糌巴課程小老師,一邊說明一邊示範怎麼做:先舀一些青稞粉放在碗裡,再切下一小塊奶油,和青稞粉和在一起,接著倒入少許油酥茶,用手指(大多數人用食指,也有人多指並用)攪拌,漸漸成糰。
過程類似和麵,只不過在台灣常用麵粉加水,攪拌多用筷子或攪拌捧而少用手指。和麵之後需要看是做什麼食物,或醒麵或包入食材,捏成不同形狀,再擀再煎或煮。做糌巴則是攪拌後,把青稞粉糰從碗裡取出,用手捏成條,再捏成一小口,就可以直接送到嘴巴吃了,如果不想吃太油,油酥茶可以減少,甚至可以全部用熱水或熱茶取代,奶油也可以視個人喜好斟酌添加或減少。
至於糌巴的味道,我覺得蠻像加了奶油不加糖的原味麵茶,顏色也像,淺淺土黃。因為手捏,似乎也吃到了溫度。
這次特別由印度前來擔任翻譯的大寶法王辦公室計畫經理 Lhakpa Tsering,有許多與達賴喇嘛共事、接觸的經驗。在我們享受自己第一次做好的糌巴時,他說,達賴喇嘛每天也都自己做糌巴,「早上4點吃早餐,一邊看BBC一邊捏糌巴吃。」「達賴喇嘛食量怎麼樣呢?」「早餐大約吃成人拳頭大小,七、八拳那麼多的糌巴,12點午餐吃素,之後基本上不再進食,傍晚有時會吃個點心,一樣也是糌巴。」
以前,透過電視,我看見達賴喇嘛的自在笑容,聽見他的智慧話語;透過書本,讀到他的人生哲學。這回,在加德滿都藏傳佛教寺院,因為Lhakpa分享,驚訝達賴喇嘛的早餐,是這樣平實簡單。
從西藏到印度達蘭薩拉,1959年到今年剛好60年,達賴喇嘛依然最熟悉糌巴。Lhakpa說,流亡或旅行世界各地的藏人,也難忘糌巴。他自己到外地出差,一定會帶著青稞粉,隨時想吃就捏來吃,也許不一定有油酥茶,但就是想吃到青稞的味道,「藏人一天三餐或宵夜點心,任何時候都吃糌巴。」
對食物的記憶與依戀,不論是基因天性還是習慣,總是這樣深刻。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