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增加價值叫成功,為別人增加價值叫成就」,心滿意足的成功人士普遍樂於提攜後進、出手助人,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因為他們懂得如何尋找幸福的青鳥,了解幸福不必遠求,就在身旁;讓別人幸福,自己必然幸福。
「你自己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來貢獻于人世,僅僅一個人獨善其身,那實在是一種浪費。」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英國大文豪)
回饋貢獻社會,獲得真正的價值
在西方基督教國家的觀念,他們相信神擁有一切,錢不是自己的,自己只是「管理人」,替上帝看著這些錢,因此比較願意把錢捐獻出去,回饋社會。所以許多大企業家如股神巴菲特、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臉書創始人祖克柏等人都爭相捐出大筆財產從事慈善事業,不像我們東方富爸爸大都想把財富留給子孫。
值得欣慰和欽佩的是2008年我們台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宣布將捐出九成個人名下財產做公益,多年來陸陸續續也真的在執行當中,為臺灣企業界樹立良好典範,而之後也有一些大企業主跟進。
這些辛辛苦苦打拚大半輩子,好不容易成為富豪的人,為甚麼最後又要把財富捐出去?不是腦子壞了,而是體悟到人生的價值是按照對社會的貢獻度來衡量,能夠幫助人、改變世界,才是有價值的人。
他們不是不愛兒女,是明白留下太多不勞而獲的財富,會讓子孫喪失鬥志、障礙茁壯動力,反而毀了他們,甚至身後引發兄弟鬩牆、爭產互鬥的家族憾事。因此只留夠用於子女教育和購屋安身的遺產,做為下一代人生的啟動資金。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林則徐(中國清朝政治家、禁鴉片煙英雄)
而且這在西方已形成文化,並非只有大富豪才熱衷慈善,一般企業主也都願意。十多年前我到夏威夷渡假,在飯店咖啡廳隨意跟一位穿襯衫、牛仔褲,與太太各自背了個背包的老外聊天。
我本來還在想他是不是跟我一樣在教書,聊過才發現是位上市公司的CEO,還是機械方面的專家。他財務自由,生活純樸,也是一樣成立基金會,將財產信託去幫助環保活動。
其實,中國古代早已懂得「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的道理,也不是沒有如西方般兼善天下的思想,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張、佛家「佈施」和「捨得」(有捨才有得)的教誨,都明顯包含着慈善理念,所以別以沒有這種傳統做藉口。
財富的聚攏,都是取之於社會,分享回報成果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不要讓自私自利堵塞了心靈,成為甚麼都流不出去、喪失付出與奉獻力量的一灘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