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怎樣才能檢查自身腸內菌叢的狀態呢?答案很簡單,看大便即可。
健康者的大便,有八○%是水分,剩下的二○%當中,有三分之一是食物的殘渣,其餘則是腸內菌與剝落下來的腸黏膜。不僅會排出已經死掉的,也會排出還活著的腸內菌。據說,僅僅一公克的糞便中,就有約一兆個腸內菌。
每天腸內的平衡,就是靠這樣的方式在維持。
人類一天平均約會排出一百至兩百公克的大便,只要檢查這大便的狀態,就能大致掌握腸內環境的狀態。
首先,最明顯的現象就是「腹瀉」與「便祕」。
雖然兩者的狀況相反,但無論何者都一樣是因為腸內失衡所引起。
主要的原因還是壓力。人類一旦累積壓力,腸內的好菌就會減少,壞菌會增加,就無法自然、順暢地排便。結果,男性大部分是會腹瀉,而女性則多為便祕。
我們經常聽到的「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又稱腸躁症),就好發於男性身上,症狀是肚子常會悶悶的、常會想上廁所。我甚至認為這是腸胃不適所造成的「心理疾病」。
女性則是有很多人為便祕所苦。而且便祕會導致皮膚狀況變差,心情也會不好,也很有可能發展為「心理疾病」。
那麼,什麼樣狀態的大便才算是理想的腸內均衡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量。當好菌在腸內菌叢占有優勢,維持健康狀態的話,一定會有超過一定量以上的大便。最少也會有一百公克,兩百公克左右可稱得上是理想。
更具體來說,就是兩至三根香蕉的分量。
然而,在現代的日本,尤其是女性,能夠達到一百公克的已經算是少數了。
這可說是現代人壓力龐大、腸內環境惡化的證據。
其次,顏色與氣味也很重要。
顏色最好是黃色或黃褐色,味道最好不要太臭。嬰兒的便便因為雙叉乳酸桿菌多,所以不太臭,甚至有酸酸甜甜的香味。大人當然是很難排出這樣的大便, 但好菌愈占優勢,大便就愈沒有味道。
再說到水分的含量,以稍微浮在水面為佳。最好是不怎麼用力,就能順暢排出,硬度則約莫是味噌或牙膏的狀態。
若每天都能排出差不多這樣的大便,就算是健康。
但如果是便祕的大便,往往水分少、很硬,味道也重,排出時一用力就傷了肛門,有時甚至會導致痔瘡。
相反地,水分過多的腹瀉也很令人困擾。
甚至還有一種症狀是腹瀉與便祕交互出現,這被認為是腸道內水分吸收異常所致。
這些全都是壞菌在腸內菌叢占有優勢的警訊。
想要知道腸內菌叢的狀態,其實不需要接受精密檢查,只要看大便的狀態就能得知這麼多的資訊,所以很簡單。
作者|田中保郎(TANAKA YASUO)
一九四二年出生於日本長崎。一九六七年畢業於長崎大學醫學院,進入長崎大學第二外科。先後任職於腹腔外科、腦外科,在麻醉科取得麻醉標榜醫師資格。曾擔任長崎勞災病院外科部主任、長崎市松浦市民醫院副院長等,一九七九年於長崎縣諫早市開業。治療的成果受到肯定,也受邀擔任三菱電機.長崎分公司的特約醫生。
後有感於中醫的博大精深,於二〇〇七年成為西諫早病院中醫門診的主治醫生。二〇一三年參與電視節目「發現主治醫師的診療所」(東京電視臺)的演出,引發話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如果出版社《養腸先養腸內菌:維生素B、脂肪酸、血清素都要靠腸內菌來製造,顧好腸內菌比吃綜合維他命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