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千多年前,哈布斯堡家族(Habsburg)不過只是個名不經傳的地方諸侯,在他們創立了奧地利王朝後,苦心經營,搖身一變成為歐洲史上影響力最大的王室家族。這個家族中上演過的勾心鬥角和愛恨情仇,刺激程度絕對不輸熱門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或《紙牌屋》。
在全盛時期,哈布斯堡家族所統治的領土超過六十七萬平方公里,可謂歐洲霸權。好比說著名的義大利水都威尼斯,不僅曾是奧地利的領土,還更是奧地利帝國海軍最重要的海軍基地之一呢!就連在東歐國家如烏克蘭、立陶宛等,在今天也都還看得到奧地利王室留下的華麗建築。
今天的奧國面積只有八萬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九百萬,更有個特殊的身分:「永久中立國」,不時以調停者或白手套身分在世界強權中周旋著。那麼,只剩下不到當初八分之一國土的奧地利,到底是如何走上永久中立國這條路的呢?
二戰時被併吞,奧地利男子突然變德國兵
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爆發都與奧地利有著密切的關係:1914年,奧地利王儲夫婦在塞爾維亞的首都遭到謀殺,奧地利王室隨即對這個南歐國家宣戰,進而爆發一戰。傷殘慘重的一戰結束不過二十多年,聽命於希特勒的德軍入侵波蘭,引爆了二戰。獨裁者希特勒可不是德國人,而是道地的奧地利人,雖然他以德國人自居,終其一生仍舊擺脫不了濃濃的奧地利腔調。
奧地利輸掉了一戰,王室也在1918年黯然地下台了。這個千年帝國突然變成了被許多新興國家夾包的戰敗國,讓奧地利人的國族自尊大受打擊,失去捷克、斯洛伐克等重要工業基地,更是重挫奧地利經濟。奧地利走上共和國體制,在經過混亂的建國初期後,國內經濟狀況慢慢好轉,但是原本民族性就偏悲觀的奧地利人,依舊覺得看不到未來。
這時候,奧國老百姓看到赴德發展的希特勒在德國政壇呼風喚雨,感到非常欣慰!希特勒始終抱著德奧合併的願望,他自己是奧地利人,太清楚如何對付奧地利人了。希特勒不停地強化「我們與德國同文同種」、「德奧文化脈絡一致,理當共同發揚德意志文化」等觀念,也得到大眾的認同。
在外交上,希特勒巧妙地透過各種不著痕跡的手段來打壓奧地利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加深奧地利人「小國無法伸展」的恐懼;在內政上,他派遣親信長期滲透奧地利政界,許多奧國政治人物甚至乾脆直接聽信希特勒的指令。
奧國納粹份子靠著來自德國的強大金援,在奧地利境內進行極具系統性的宣傳。同時也與地方流氓結盟,策畫各種暴力攻擊和謀殺行動,雖然引起社會動盪,但也不少奧地利選民嚮往納粹份子的強勢形象,在許多地方性的鄉鎮選舉上,納粹份子甚至拿下近半數的選票。
奧地利政府當然不可能坐以待斃,為了反擊希特勒,不僅立法在國內禁止納粹黨(但是效果不彰),還實施了幾年的「奧派法西斯主義」(Austrofaschismus)!一派天真地以為:「我們也來搞一個極權的法西斯國家,這樣人民就不會去嚮往德國法西斯主義了!」嘗試用極權統治的方式,來打壓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自由民主。
奧地利政界內鬥不斷,黨派之間心結極深,總理無法取得各個派系的信任,加上沒有廣大民意的支持,團結對抗希特勒顯然是不可能了。而納粹份子也在奧地利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樁腳,希特勒清楚不可錯失這萬好時機,對著奧地利總理上演了幾場逼宮戲,1938那年的春天,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自己的家鄉!
奧地利共和國喪失了主權獨立國家的身分,正式成為德國領土的一部分。希特勒親自率軍返鄉,受到民眾夾道歡迎,全國上下籠罩著「奧地利回歸大德國」的歡樂氣氛。在我居住的城市格拉茲(Graz)當時也擠得水洩不通,甚至有人爬到電線桿上,就是為了一睹德軍遊行的英姿。
然而,這時候的希特勒已經開始進行政治清算,膽敢發聲的社會菁英也不斷被消失、被自殺。人心惶惶,為了自保,市井小民皆選擇沉默和配合。
德奧合併沒多久二戰爆發,奧地利男子們被迫為德國軍效力。我先生是奧地利人,他的外公和爺爺年紀輕輕時都以德軍身分遠征到冰天雪地的俄羅斯戰場,也分別被俘虜,後來在戰後交換戰俘的過程中存活下來。他們回來後隻字不提戰爭,家裡也沒人敢多問。
我婆婆回憶她成長過程,記得自己父親下班回家,總獨自坐在窗口,一言不發看著遠方。我先生是因為研究戰爭法律史時,看到自己兩位阿公的名字在交換戰俘名單上,才稍微能夠勾略出他們說不出口的回憶。
1945年二戰終於落幕了,身為戰敗國的德國,在盟軍(美國、蘇聯、英國、法國)的要求下,放棄了對奧地利的主權。這時的奧地利幾乎是被轟炸成奄奄一息的狀態,經濟也完全停擺,盟軍並沒有馬上讓它恢復成主權獨立的國家,而是將它切分成四個區域,分別由四個盟軍國軍事代管和協助重建,而首都維也納則由四個盟軍國共同管理。
我居住的地區在當時是英國的管轄地,我公公出生於盟軍代管時期,老家務農,工具倉庫中有一支老舊的鐵鏟,上面印著英文和英軍的代號,就是來幫忙種田的英國阿兵哥所留下的。
奧地利光復!從軍事代管到主權獨立的中立國
在盟軍代管下,奧地利漸漸地建立了新的民主制度。經過冗長的談判後,二戰結束十年後(1955)的春天,盟軍代表與奧國政府在維也納會面,共同簽署了《恢復獨立與民主的奧地利之國家合約》,7月27日那天,大家簽署了最後一份文件。
條約裡清楚交代,一旦最後的文件簽完,所有盟軍人員必須在90日的期限內離開奧地利領土。盟軍遵守承諾,在期限內撤退了全數人員,不過有跑出去玩而錯過撤退的美國大兵,在期限後才不好意思地離開。
第90日即是1955年10月25號,在這天奧地利正式光復,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奧地利政府向人民宣布:「奧地利自由了(Österreich ist frei)!」這句話也成為每個奧國小朋友後來在學校必學的歷史名言之一。
隔天,也就是10月26日,奧地利國會將「永久中立」(Immerwährende Neutralität)的地位列入憲法,後來也將這一天訂為奧地利的國慶日。
而事實上,早在奧地利帝國數十年前輸掉一戰,被迫選擇共和民主制度時,就有遠見的政治人物就有推動中立國的意願了。然而當時絕大多數的政治家和人民一心一意嚮往德意志文化,幻想德奧合併,希望能夠恢復奧地利帝國的雄風,中立國這項選項不得民心,也無法推動。一戰後挑中的新國名原本還是「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呢,但是被當時的戰勝國所阻止,所以才以「奧地利共和國」之名建國。
在二戰後,重新獨立的奧地利,對於大德國主義已不抱任何幻想,中立國這個選項才能夠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不過一直到今天,國內還是有人士,依舊不甘心地鼓吹奧地利屬於德意志國族。)
各國強權正在重新布局,冷戰若隱若現,看看奧地利的地理位置(位於代表資本主義的西歐和代表共產主義的東歐之間)、歷史背景(千百年在各國王室和政商界培養起來的強大厚實人脈),確實有這個本錢當中立國家。在冷戰時期奧地利也曾一手企劃,邀請強權來到維也納,進行深刻的會談。其中也包含美國總統甘迺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
六十多年來,奧地利在各國之間擔任調停者的身分,的確做得十分稱職!無數談不攏的各方勢力在奧地利獨特的悠閒氣氛中放鬆,踏入當初哈布斯堡家族和旁支留下來的華麗城堡,一邊品味著維也納咖啡和奧地利傳統甜點,一邊好好地坐下來談判。
證明了,就算是小國,也可以在國際社會上站穩,也能受到他國的重視和推崇,並透過自己的長處為這個世界有所貢獻!
作者介紹|楊佳恬
13歲從國境之南屏東赴奧地利學音樂,用看漫畫和小說的方式自修中文,長大後在奧地利南方落地生根。結束長年的國際鋼琴演奏生涯後,現為多媒體製作人和德文專欄作家,文字中揉入西方的角度和東方的靈魂。曾入圍奧地利全國外國血統傑出婦女選拔決賽,獲歐盟執委會頒發「歐盟文化融合親善大使」,是首位也是唯一獲得此頭銜的台灣人。
中文著有《教育是,陪你找自己的路》《小國也可以偉大》《從宜蘭海港孩子到英國企業楷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小國無法伸展?受世界強權尊重的永久中立國奧地利 (上))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