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筆記》農夫山泉有點田 跟著蔣勳去作田

2016-12-04 06:40

? 人氣

金燦燦的稻田裡,熱火朝天,戴著斗笠的蔣勳和揮鐮的農人一起割稻一起吃飯,贊土地與倫理的關係,簡直要讓人放歌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作者提供)

金燦燦的稻田裡,熱火朝天,戴著斗笠的蔣勳和揮鐮的農人一起割稻一起吃飯,贊土地與倫理的關係,簡直要讓人放歌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作者提供)

在誠品看到蔣勳的新書《池上日記》,分享他應邀駐村一年半的鄉居生活,緊接著TVBS「看板人物」播出「秋收在池上」,金燦燦的稻田裡,熱火朝天,戴著斗笠的蔣勳和揮鐮的農人一起割稻一起吃飯,贊土地與倫理的關係,簡直要讓人放歌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池上之美,那是一目了然,一望無際的稻田,自然得沒有一根電線掠過,田壟間偶有一兩棵綠蔭蔽日的樹默立,點綴遠方,畫面純淨得就像在拍電影。噢,我已經分不清哪棵是金城武拍片的樹了,區分也毫無意義,再知名的藝人都不會為池上的美增一分或是減一分,倒應該是沾了池上的光嘛,這是多麼乾淨又富給養的地方啊。

不禁哼起少年時代唱過的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壟上行》,前者歡快,後者深情款款,多美好的鄉村歌謠,原來,二三十年前在大陸的土地上就在抒臺灣田園的情。可是,又有什麼分別呢,哪裡的田園都是田園,令人嚮往的田園總歸是一致的。

看得出,蔣勳極為享受自己暫借來的「農夫生活」,他用文字與繪畫呈現並思考池上「何以美」,召喚著人們下鄉體會與大地、萬物、季節流轉的對話與感動。在沒讀蔣勳之前,我以為美則美矣,何曾想到過「美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原來,美竟是一口深不可測的「井」,孤芳自賞的人照個鏡子,探索發現的人則取之不竭。

農夫山泉有點田 跟著蔣勳去作田2(取自丁香結微信)
當地農民要求電力公司拆掉稻田裡的所有路燈與電線杆。蔣勳原以為他們是為了浪漫與美,誰知是因為稻穀如果晚上不休息就不會是好的稻穀,所以池上才能種出全台最貴最優質的大米。(作者提供)

池上生活,仍按自然秩序運轉,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晚上8點鐘街上就找不到飯吃了。實際上以前池上的稻田裡是有過電線杆的,後來有段時間,當地農民要求電力公司拆掉稻田裡的所有路燈與電線杆。蔣勳原以為他們是為了浪漫與美,誰知是因為稻穀如果晚上不休息就不會是好的稻穀,所以池上才能種出全台最貴最優質的大米。

有次辦春耕詩歌朗誦會,遇上大雨,當地的聽眾穿著雨衣,站在雨中聽完,問他們為什麼不躲雨,這些池上人回答,下雨也得在田裡勞動啊。那是蔣勳瞭解農民和土地的開始。

他住在一間老舊的中學宿舍裡,早上起來打開門,門口一堆木瓜、絲瓜。一開始嚇一跳,到處去問是誰給的。黃昏時有當地人過來說,「你們臺北人真是很奇怪,我們的木瓜樹一結就是四五十個果子,反正吃不完,當然會分在各家門口。

聽上去很誘人吧?城市與鄉村之間到底有多遠呢,這距離有多遠,就意味著你選擇另一種生活時有多遲疑。然而在時下的臺灣,知識青年返鄉務農或經營事業似乎正成風潮,高雄當地甚至為此辦刊亮出「型農」的稱號,意謂既新型、又類型、還是有款有型的新式農民?

蔣勳在《池上日記》裡講到一個來自臺北的年輕設計師,做設計很成功但很忙很焦慮,有次環島行愛上了池上,現在他四分之一時間在臺北見客戶,剩餘的時間就呆在池上,給生命中的兩種狀態找到了平衡,如今的他生活得很快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