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班回家後,小露的生活寫照就是:一個人忙進忙出,煮飯、洗碗、洗衣服樣樣來,然後兩個寶貝還不時叫喚「媽媽」,大小事都要來跟小露報告或詢問。反觀她老公卻是從一回家都賴在沙發上用手機,家裡的事似乎都與他無關,長久下來,小露覺得自己的耐性都快被磨光了……
我不是不愛小孩,而是……
「當我說起這件事,很多人便質問我,孩子一直找妳,就是黏妳啊!這有什麼不好,妳是不是不喜歡小孩?」小露搖頭,她愛小孩,但現實生活卻讓她失去耐性,孩子的「黏」變成「煩」。
每當家事忙到一個段落,小露渴望的是,什麼都不做、好好放空一下,沒想到孩子看她坐下來便馬上黏過來,讓她整個火上來。「那天我整個情緒失控,才剛坐下來孩子便靠過來,一個要我幫忙換音樂玩具的電池,一個要我講故事書,一瞬間情緒暴走,忍不住對孩子大吼:『不要再叫媽媽,去找爸爸』!我看得出來,孩子當下的表情是驚恐及手足無措,但我也不想要這樣啊!」
對孩子吼這件事,讓小露事後感到很後悔,覺得自己不是好媽媽,但「為何家事、小孩都是我?當爸爸的回家就是休息,媽媽下班回家後卻像進入另一個戰場!」
當媽媽也是可以有情緒,重點是應該讓孩子知道
當一個人同時間承受許多壓力時,情緒多少會受波及。但其實媽媽不是、也不必做超人,有情緒是一定的,不需要因此否定自己。妳可以試著改善現狀。
告訴孩子你的需求
說出自己的需求,也是一個很好的身教。譬如,妳可以告訴孩子:「媽媽剛做了好多家事,現在感到很累,可以讓媽媽休息一下嗎?」或「媽媽一心沒辦法多用耶!我現在正在洗衣服,你的問題可以去問爸爸。」相信經過幾次說明後,孩子便能懂,甚至知道媽媽做家事時不要吵她,而這也正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一個好機會,讓他們能感受及體諒別人的辛勞。
培養孩子自己解決事情的能力
孩子愈來愈大,每個階段都有他們可以自己處理的事情,與其讓孩子事事求助於爸媽,不如從小就培養他們自己來,這除了可以減輕爸媽的辛勞,對孩子的發展也有正面意義,因為透過自理能力的培養,還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及問題解決能力。
先安置好孩子,再進行家務
若準備處理的家事,需要一段時間,且妳面對的是年紀較小的孩子,那麼建議可把孩子接下來的工作先安排好,再處理家事。譬如提供一張著色卡,讓孩子專心畫畫;或者讓孩子觀看喜歡的卡通或教學影片等等,讓孩子能在這段時間裡有事做,而不是頻頻來黏妳或找妳幫忙。
請求孩子的爸爸支援
如果孩子的爸不拿手做家事,那麼就請他在妳處理家事的同時照顧好孩子;如果他選擇處理家事,那就換妳照顧孩子。將家中工作分散,可減輕彼此壓力,同時也可避免妳一個人忙進忙出,產生不平衡的情緒,甚至爆發口角。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