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他們說這種「病」是「菁英」才可能得到的…一般黑人、印第安人不會有

2017-01-09 07:20

? 人氣

南北戰爭後,美國邁入實質的統一,因為大量移民人口,以及工業革命後導入國家建設,大都會的生活由墾荒時期充滿勞動卻閒逸的步調,慢慢轉變成緊張忙碌的型態,於是一種疾病開始逐漸流行起來,當時的神經醫學專家比爾德創立了一個新名詞叫Neurasthenia (神經衰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為什麼有上述的診斷出現?應該和那時的醫學理論有關。原來當時的觀念認為人有如通了電的機器一般,能量的來源分布及使用,靠的是遍布全身的神經系統。人們因為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型態,透支了貯存於神經系統的能量,造成神經衰弱。

上述論點可以在神經醫學專家米切爾(Weir Mitchell)的《耗損與流淚、或是過度工作的暗示》(Wear and Tear:Or,Hints for the Overworked)一書中得到呼應。他 認為拓荒者過著辛勤的生活,所以沒有太多煩心的事,但是一到了緊張忙碌的大都會生活,什麼問題都出現了。

至於比爾德口中的「神經衰弱」,是相當含糊的名詞,而且幾乎無所不包。任教於美國印地安大學的歷史教授舒斯特(David Schuster)在二○一一年出版的《神經衰弱的國家》(Neurasthenic Nation)一書中,試圖拼湊神經衰弱的症狀:「頭痛、 肌肉痠痛、體重減輕、煩躁不安、焦慮、陽痿、缺乏野心、失眠以及沒有活力等」。

以上的說法像不像疾病診斷的垃圾桶?甚至像一部疾病診斷的吸塵器?把任何不快樂都歸到「神經衰弱」裡,視不快樂是一種疾病的型態。

美國二十世紀初期的精神科醫師詹姆士(William James),據信也是位神經衰弱的患者,又把它稱為「美國炎症」(Americanitis)。

或許太多事業有成的人有神經衰弱的症狀,最後這個診斷竟然變成「特權」,似乎這種病症是「菁英」才可能得到。誠如加州大學教授盧茨(Tom Luts)所著《美國神經質一九○三年》(American Nervousness1903)裡面談到,當時認為神經衰弱是因為「勞心的工作」所造成,因此那些從事體力勞動的黑人或美洲印第安人不可能罹患神經衰弱。

被診斷為神經衰弱的美國人以中上階級為主,但這是因為當時能夠付得起錢看醫師的患者,以收入較高的人居多。這或許也和當時醫師的推波助瀾有關,畢竟把看不懂的病稱為「神經衰弱」,就不會有誤診的可能。

既然神經衰弱是步調太快、勞心工作太多所致,當時有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治療,例如神經學家洛克威爾(Rockwell)主張對患者電擊,讓耗損的神經系統得到活力;也有人推出所謂的「美國炎症萬靈丹」(Americanitis Elixir),結果其成分是當時正夯的麻醉藥「氯仿」,目的大概是讓人有個好眠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