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指出,憂鬱症將是2020年世界3大疾病之一,大多數人認為憂鬱症的成因是由於心理障礙,但根據科學研究報告,腸道內的微生物會影響大腦運作,可能產生憂鬱症。而腸道裡有多少微生物呢?多達10兆到100兆的天文數字!是我們人體基因數目的150倍,近年來科學家們試圖暸解腸道內微生物的藍圖,但並不簡單,因為他們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腸道菌會影響情緒
最早在1900年初期,由醫生與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發現,情緒障礙的病人,腸道同時也出了狀況,於是推測出腸道某些菌類會影響疲勞、憂鬱、緊張。瑞典斯德歌德摩的卡羅林斯醫學院學者Sven Pettersson研究顯示,某些腸道微生物有助於調控腸壁及血腦障壁(控制物質進入腦的閘門)通透性,可防止有害物質進入腦內,影響情緒運作。
youtube上的科學頻道BrainCraft的一則影片「我們第二個腦在一個奇怪的地方」,介紹了腸道與大腦微妙的關係。
美國精神科醫師Ted Dinan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因緣際會下,2000年初期微生物學界正熱烈討論腸道菌,剛好進入一所大學任教,受邀投入研究:腸道微生物如果影響健康的相關課題,將腸內菌注入老鼠體內,不久血液中神經激素的濃度產生變化,老鼠減少焦慮,在迷宮裝置裡更有冒險挑戰的行為出現。近年來人們對於情緒及腸道的關聯性愈來愈了解,科學家更創造出「Psychobiotics」一詞,代表對情緒健康有幫助的益生菌,改善焦慮及憂鬱。
腸子是「第二個腦」
從胚胎學角度來看,最初發展的神經管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條會延伸到頭部形成中樞神經系統,而另一條而會向尾端繼續延長成為腸道神經系統,分佈在腸道肌肉層之中。腸道與大腦之間存在著雙向溝通的管道,有互相調控的功能,但大多數大腦不會主動傳遞指令給腸道,而是腸道先接受訊息,在傳遞給腦做出決策。將特定腸道菌種注入幼鼠中發現,細菌會影響大腦的發展,特別對於處理壓力、焦慮、憂鬱這一區塊,以及生成加速傳遞神經訊息的髓鞘(屬脂肪,包覆在神經突觸上),其中某些種類甚至會分泌神經傳遞物(乙醯膽鹼、色氨酸)。
自閉症也與腸道菌有關,還有⋯
1960年代醫生開始發現,絕大部分自閉症兒童都有明顯腸道發炎的現象,當時神經醫學專家Campbell-McBride,給一位兒童服用益生菌,治癒了腸道問題,沒想到竟然連自閉相關症狀也一同消失。其實腸子的味覺比舌頭還靈敏,腸壁上有許多「接受味覺得受器」可以分辨不同的味道,再將感受到的訊息傳遞到大腦,甚至可以調整胰島素的分泌。事實上,腸道菌的研究非常困難,牽涉到複雜的生物網路和之間的交互作用,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中,科學家相信只是一個細菌,也可能改寫人類的醫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