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爾地夫,時常看到大大小小漁船在海上,以前漁業是最主要的經濟產業,許多人世世代代在海上討生活。幾十年前,幾乎每一家的父親都是討海人,一次出海就是以周為單位,遠洋的甚至一個月才能回家一趟,幾乎每天都生活在船上,若遇到大風浪,其艱苦程度真的非常人能夠想像……
Boduberu是馬爾地夫的傳統舞蹈,樂器是利用椰子樹製成的鼓,也是其名稱的來源。最早由南非傳入,經過長久的文化交流及大海洗禮,演變發展出一套崇敬大海、戰鬥勇士與氣勢蓬勃的擊鼓舞蹈,由包含鼓手、主唱、配唱及舞者等10–20人組成團體表演,陣仗大一點的,會超過20人以上。
Boduberu並不像是我們印象中的民俗舞蹈那樣,有特別的手勢或揮舞方式,跳舞時乍看像是隨意擺動,但其實每一個動作都有相關的意義,比如太陽、星星、月亮、海洋、魚……
過去馬爾地夫以靠大海吃飯的漁業為生,常一出海就是一星期以上,也算靠天吃飯,唱歌跳舞的同時,也代表著他們對大自然的崇敬、與大海搏鬥的漁夫、以及共同歡樂的生活態度。
表演時每個人會著傳統服裝,邊走邊唱,由主唱帶領開始唱歌,接著團員加入,並隨歌聲鼓聲擺動身體,唱到熱烈處,還會邀請現場觀眾加入他們的行列,聽著他們唱著迪維西語的歌曲,同歡共舞,鼓聲、歌聲、與歡笑聲響徹雲霄,若親臨現場必能感受到自然、歡樂及活力,特別是在雪白沙灘上有大海夕陽為背景,看起來更增添一分美麗。
馬爾地夫人的生活充滿社交與團體,Boduberu就是在一天辛苦工作後,聚在一起聊天或休閒、放鬆同歡的活動,現在到馬爾地夫旅遊的話,在節慶、婚禮等各種大小活動也有機會看到。
傳統舞蹈能展現每個島嶼的歷史文化特色、當地的生活方式,即使是在同一個國家,各個島嶼也都有自己一套表演方式,有的是同歡跳舞、有的是崇敬祈禱、有的是自然、有的是海洋、也有的是漁民生活。
記得第一次在度假村看到Boduberu的表演時,唱歌共舞同歡,彷彿是一場盛大的派對,大家一起加入其中擺動搖曳跳著舞,無敵黃昏海景襯底,很有馬爾地夫的自然風味。看著看著,不禁讓我聯想到搗小米、吃麻糬、喝小米酒的原住民熱鬧歡樂豐年祭。
而後到在幾個不同的地方,發現完全不一樣的演出內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過去以捕魚為主的島嶼,浩浩蕩蕩地20多個人,穿著整齊劃一的服裝,團體分成兩部分,一半是負責唱歌打鼓,聲嘶力竭的吶喊,沒有麥克風音量卻像能震破屋頂般的響亮,另一半跳舞表演,就像是舞台劇。
強烈的肢體動作及情緒張力,完整地展現了過去漁人的搏鬥,在現場彷如像是站在一艘大風大浪的多尼船上,船長使勁地維持船身的平穩,船員奮力與魚搏鬥,魚則是拼命抵抗,互相較勁難分軒輊。直到現在都還是很難忘。